政治经济学
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 2008-05-21   浏览次数: 24836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十六个模块,这些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又是紧密相连。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出发点,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内涵和相互关系的阐述为主线,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知识的拓展,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商品经济。从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比较入手,介绍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劳动创造价值为基础,阐述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并由此扩展到劳动两重性。然后以价值形式的演变为切入点,阐述货币的产生、实质与职能。最后,通过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说明来展示价值规律这个商品经济最重要的运动规律。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重点是论述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和实现条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然后介绍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廓清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资形式的本质,并说明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积累的基本趋势。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首先说明单个资本的循环,说明资本循环中资本的三种形态和职能转变,然后说明单个资本的周转,强调影响资本周转时间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接着在社会资本的意义上说明社会总产品和物资生产的两大部类,介绍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背景下,两大部类在物质和价值上实现平衡的基本条件。最后通过社会资本实现条件的不能有效满足:即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难以达到的,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
        第五章:平均利润、利息与地租。此部分主要说明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通过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来说明平均价值规律。然后,通过引入银行资本和借贷资本来说明利息及其利息率,最后再引入土地所有者的基础上说明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具体形态: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第六章:资本集中和垄断。首先介绍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和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然后说明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并由此形成垄断,指出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经济现象,追求高额垄断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说明垄断的四种形态: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接着重点说明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最后阐述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第七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首先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然后解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当前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说明当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国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再生产的调节。作为总结,本章还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二重经济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发展趋势,并对福利国家进行评析。
        第八章: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通过国际分工和商品经济国际化、世界商品市场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发展、科技革命的国际化趋势、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等内容的介绍,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国际化的倾向。资本在国际层面上形成垄断的实质是是为了谋求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即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这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各经济中心之间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通过生产社会性的加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反垄断力量的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的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等方面的展开说明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然后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历史的过渡性,当前资本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在政治上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章首先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不能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发育成长,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掌握政权才能建立。由此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形式是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改造小私有制经济。然后重点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轨迹,特别是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根本任务和主要矛盾,由此展开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介绍。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要求。本章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的地位,以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与作用等问题,着重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所有制改革的基本途径。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相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在分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之后,本章将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这种论述主要是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按劳分配及其在现阶段的特征、地位、内容和实现形式;二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及其实现形式。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源配置方式无非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和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因此,本章将从现阶段社会主义现实经济条件出发,揭示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并阐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后从现实角度分析我国原有统制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弊端以及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概括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运行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并且得到最终实现。因此,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本章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主体进行研究。这里讲的市场主体是指微观经济主体,不包括政府。重点以国有企业为对象,对企业制度及其创新、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机制及企业家队伍的形成进行分析,以揭示社会主义微观运行规律性。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商品生产,又包括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的基础,商品流通必然引起货币流通,正常的货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本章将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资金融通。在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中,重点是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运行实践,讨论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的特征和形式,阐述社会主义经济的流通体系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第十六章: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作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总结,本章研究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明确社会总产品及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国内生产总值等几个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阐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内容及途径。之后进一步探讨国民经济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以及该比例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分析有关积累效果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