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宋金元卷
发布时间: 2008-06-23   浏览次数: 967

《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宋金元卷》

 

目录

宋代


3/贻陈季和书田锡
6/应责柳开
8/答张扶书(节录)王禹偁
10/西昆酬唱集序杨亿
12/唐文粹序姚铉
17/唐柳先生集后序穆修
19/唐异诗序(节录)范仲淹
21/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梅尧臣
23/怪说中石介
25/梅圣俞诗集序(节录)欧阳修
27/答吴充秀才书(节录)欧阳修
29/论尹师鲁墓志欧阳修
32/六一诗话(选录)欧阳修
35/仲兄字文甫说苏洵
38/通书·文辞周敦颐
40/伊川击壤集序邵雍
44/南齐书目录序曾巩
47/上人书王安石
49/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选录)程颐
51/答谢民师书(节录)苏轼
54/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
56/送参寥师苏轼
59/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62/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节录)黄庭坚
65/答洪驹父书黄庭坚
68/与汪秘校论文书吕南公
72/韩愈论秦观
75/词评晁补之
77/答李推官书张耒
80/潜溪诗眼(选录)范温
83/送吴子正序杨时
86/石林诗话(选录)叶梦得
91/学诗诗吴可
93/论词 李清照
97/题酒边词 胡寅
99/碧鸡漫志(选录) 王灼
103/夏均父集序 吕本中
106/童蒙训(选录) 吕本中
109/韵语阳秋(选录) 葛立方
113/岁寒堂诗话(选录) 张戒
120/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陆游
122/示子遹 陆游
124/和李天麟二首 杨万里
127/江西宗派诗序 杨万里
131/诗集传序 朱熹
136/答巩仲至(节录) 朱熹
139/朱子语类·论文(选录) 朱熹
143/白石道人诗说(选录) 姜夔
147/论诗十绝 戴复古
150/文章正宗纲目 真德秀
152/唐文为一王法论 魏了翁
156/答傅当可论诗 包恢
159/竹溪诗序(节录) 刘克庄
162/后村诗话(选录) 刘克庄
167/沧浪诗话(选录) 严羽
174/辛稼轩词序 刘辰翁
176/乐府指迷(选录) 沈义父
180/词源(选录) 张炎
185/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节录) 吴自牧
187/醉翁谈录·舌耕叙引(节选) 罗烨金元

197/答李天英书赵秉文
201/西岩集序李纯甫
204/文辨(选录)王若虚
207/滹南诗话(选录)王若虚
211/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221/杜诗学引元好问
224/陶然集诗序元好问
228/归潜志(选录)刘祁
230/重刊李长吉诗集序赵衍
232/答友人论文法书郝经
237/赠宋氏序胡祗遹
239/黄氏诗卷序胡祗遹
241/瀛奎律髓(评语选录)方回
247/读张功父南湖集(并序)方回
250/诗说刘埙
253/隐居通议(选录)刘埙
257/许长卿诗序戴表元
259/高敏则采诗序 赵文
262/如禅集序刘将孙
264/萧达可文序刘将孙
267/方虚谷以诗饯余至松江因和韵奉答张之翰
269/静春堂诗集序龚
271/古赋辨体(选录)祝尧
274/庐陵刘桂隐存稿序虞集
277/诗法正宗揭傒斯
282/诗法源流(节选)范椁
287/古文矜式·培养陈绎曾
290/静春堂诗集后序 陈绎曾
292/阳春白雪序 贯云石
294/赵氏诗录序 杨维桢
296/优戏录序 杨维桢
299/中原音韵自序 周德清
303/录鬼簿序 钟嗣成
305/青楼集志 夏庭芝

论尹师鲁墓志
 〔宋〕 欧阳修


 
《志》言1:“天下之人,识与不识,皆知师鲁文学议论材能2。”则文学之长,议论之高,材能之美,不言可知。又恐太略,故条析其事,再述于后。
述其文,则曰:“简而有法。”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其他经非孔子自作文章,故虽有法,而不简也。修于师鲁之文不薄矣。而世之无识者,不考文之轻重,但责言之多少,云师鲁文章不合只著一句道了3。
既述其文,则又述其学曰:“通知古今4。”此语若必求其可当者,惟孔、孟也。
既述其学,则又述其论议云:“是是非非,务尽其道理,不苟止而妄随5。”亦非孟子不可当此语。
既述其论议,则又述其材能,备言:师鲁历贬,自兵兴便在陕西,尤深知西事,未及施为而元昊臣,师鲁得罪6。使天下之人,尽知师鲁材能。
此三者,皆君子之极美。然在师鲁,犹为末事。其大节乃笃于仁义,穷达祸福,不愧古人。其事不可遍举,故举其要者一两事以取信。如上书论范公而自请同贬7,临死而语不及私8,则平生忠义可知也。其临穷达祸福,不愧古人,又可知也。
既已具言其文、其学、其论议、其材能、其忠义,遂又言其为仇人挟情论告以贬死9,又言其死后妻子困穷之状10,欲使后世知有如此人,以如此事废死,至于妻子如此困穷,所以深痛死者,而切责当世君子致斯人之及此也。
《春秋》之义,痛之益至,则其辞益深,“子般卒”是也11。诗人之意,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君子偕老》是也12。不必号天叫屈,然后为师鲁称冤也13,故于其铭文,但云:“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意谓举世无可告语,但深藏牢埋此铭,使其不朽,则后世必有知师鲁者。其语愈缓,其意愈切,诗人之义也。而世之无识者,乃云铭文不合不讲德,不辩师鲁以非罪。盖为前言其穷达祸福,无愧古人,则必不犯法,况是仇人所告,故不必区区曲辩也。今止直言所坐14,自然知非罪矣,添之无害,故勉徇议者添之。
若作古文自师鲁始,则前有穆修、郑条辈15,及有大宋先达甚多,不敢断自师鲁始也。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若谓近年古文自师鲁始,则范公《祭文》已言之矣16,可以互见,不必重出也。皇甫湜《韩文公墓志》、李翱《行状》不必同17,亦互见之也。
《志》云:师鲁“喜论兵”。论兵,儒者末事,言喜无害。喜,非嬉戏之戏,喜者,好也,君子固有所好矣。孔子言:“回也好学18。”岂是薄颜回乎?后生小子,未经师友,苟恣所见,岂足听哉?
修见韩退之与孟郊联句19,便似孟郊诗,与樊宗师作志20,便似樊文。慕其如此,故师鲁之志,用意特深而语简,盖为师鲁文简而意深。又思平生作文,惟师鲁一见,展卷疾读,五行俱下,便晓人深处。因谓死者有知,必受此文,所以慰吾亡友尔,岂恤小子辈哉!

《四部丛刊》影元刻本《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三
注释
1. 《志》: 即《尹师鲁墓铭》。尹师鲁,尹洙(1001—1046),字师鲁,河南人。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与欧阳修等提倡古文,世称河南先生。有《河南集》二十七卷。《宋史》卷二百九十五有传。仁宗庆历七年卒,享年四十有六。次年欧阳修为之作墓志铭,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十八。
2. “天下之人”三句: 铭文:“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3. 不合只著一句道了: 谓不应当只写“简而有法”这一句话就说尽。
4. 通知古今: 铭文:“(师鲁)博学强记,通知古今,长于《春秋》。”古今,铭文一作“今古”。
5. “是是非非”三句: 铭文:“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 苟止,苟且行事。
6. “师鲁历贬”五句: 概括铭文所述尹洙政历。历贬,指尹洙先后贬监郢州酒税、通判濠州、迁知泾渭诸州。兵兴,指西夏元昊起兵侵宋。尹洙在陕西凡五六年,曾论用兵之制、御戎长久之计,皆未及施。元昊上表称臣,事在庆历四年。
7. 范公: 即范仲淹。铭文:“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宋史·尹洙传》:“会范仲淹贬,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与之义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尹洙因出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8. 临死而语不及私: 铭文:“至南阳求医,疾革(危急),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9. 为仇人挟情论告: 铭文记曰:尹洙知渭州时曾欲以军法斩一吏不果,后此吏上书讼洙使钱贷部将,洙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病卒。
10. 死后妻子困穷之状: 铭文记曰:尹洙客死南阳,家无余赀,因故人资助,其妻子方得以其柩归河南。
11.  子般卒: 语见《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公羊传》:“子般卒,子卒云子卒。此其称‘子般卒’何?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逾年称公。”又,《谷梁传》范宁《集解》:“在丧故称子,般其名也,庄公大子。不书弑,讳也。”
12.  《君子偕老》: 《诗·鄘风》第三篇。《毛诗序》:“《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按:沈德潜《说诗晬语》:“讽刺之词,直诘易尽,婉道无穷。卫宣姜无复人理,而《君子偕老》一诗止道其容饰衣服之盛,而首章末以子之不淑、去如之何二语逗露之。”即欧阳修所谓“责之愈切其言愈缓”云。
13.  冤: 一作“怨”。
14.  直言所坐: 直述其坐罪的原因。
15.  穆修: 生平参见本书《唐柳先生集后序》篇作者简介。郑条: 王应麟《国学纪闻》卷十五:“条之名不著,馆阁书目有《郑条集》一卷。条,蜀人,自号金斗先生,名其文《金斗集》。”王士禛《居易录》卷二十一曰:“条,苏州人,天圣八年王拱辰榜第三甲进士,咸平三年陈尧咨榜进士为之子也。”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十八在天圣八年王拱辰榜下录有郑条名。按沈晦《四明新本柳文后序》云:“国初文学承唐末五代之弊,卑弱无振,至天圣间穆修、郑条之徒唱之,欧阳文忠、尹师鲁和之,格力始回。”则王士禛之说可从。
16.  范公《祭文》: 范仲淹《祭尹师鲁舍人文》见《范文正集》卷六。祭文曰:“其学之初,时文方丽,子师何人?独有古意,韩柳宗经,班马序事,众莫子知。”又,《尹师鲁〈河南集〉序》曰:“洛阳尹师少有高议,不逐时辈,从穆伯长游,力为古文。”
17.  皇甫湜《韩文公墓志》: 见《皇甫持正集》卷六。李翱《行状》: 指《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见《李文公集》卷十一。
18.  回也好学: 语出《论语·雍也》:“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
19.  韩退之与孟郊联句: 《昌黎先生集》卷八载有韩愈、孟郊联句共九题,《孟东野集》另有三题。
20.  与樊宗师作志: 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见《昌黎先生集》卷三十四。
说明
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文坛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如苏轼《谢南省主文启欧阳内翰》一文所说:“士大夫……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新弊复作。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摹写,号称古文。”“余风”指西昆体,“新弊”则指“太学体”。“太学体”的出现,与石介对西昆体的过激批评有关。因此,要克服新弊,如何正确评价西昆体就成为关键。
欧阳修对西昆体也有所批评,但并不赞同石介对西昆体的全盘否定。对于杨亿的耿直清正的品德风范,欧阳修予以很高的评价,这与他强调写作者必须具有道义感的文论思想是相统一的。他也肯定杨、刘的写作才能,在《诗话》中赞扬他们“雄文博学,笔力有余”。他在年轻时曾在钱惟演的幕府里任职,并结识了一批洛阳文士。据王之《渑水燕谈录》卷四载:“府尹钱思公、通判谢希深皆当时伟人,待公优异。公与尹师鲁、梅圣俞……为七友,以文章道义相切劘。”可以说,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的起点是在洛阳,而且就是在钱惟演的手下成长起来的。这一点不能不影响到欧阳修对待西昆派的态度,正如明代的张所说:“六一翁恐其(指西昆体)流靡不返,故以优游坦夷之辞矫而变之,其功不可少,然亦未尝不有取于昆体也。”(《刊西昆诗集序》)也就是说,欧阳修对待西昆体的态度是“变”而不是“反”。事实上,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几位诗文革新的倡导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昆派诗歌的启蒙,这使诗文革新与西昆体有一种渊源的关系。这些都在客观上使欧阳修避免了像石介那样趋于偏激的倾向,而能正确处理文学创作的通变关系,能通达处理古文与骈文的关系。欧阳修并不排斥骈文,他本人也是这方面的高手,苏辙称他“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欧阳文忠公神道碑》)。他更从“理”的高度寻求古文与骈文的沟通点,说:“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虽然石介对西昆体的批判是意识形态上的,但“太学体”对西昆体的反动,却只是做文辞间的轮回而已。欧阳修与石介的不同,就在于他超越了这种轮回,使诗文革新运动在更高的层面上成功展开。
据《答吴充秀才书》一文的表述,欧阳修的文论精神就是“道胜文至”。“道胜”与本篇所说的“合于理”是在一个层面上说的,表明他对文章的思想性的重视。但是如果诗文革新缺少形式上的诉求,仍然是片面的。《论尹师鲁墓志》虽然谈论的只是碑传文的写作问题,但它具体表述了欧阳修寻求文章写作之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基本理念,同时此墓志铭本身就是这种理念的生动展示。至于尹师鲁,“其大节乃笃于仁义”,可谓“道胜”;其文章可匹《春秋》,堪称“文至”。他不正是欧阳修所要树立的文人典范吗?
欧阳修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中说:“言所以载事而文所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这里所说的“事信”和“言文”,即分别对文章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了要求。具体到碑传文的写作,“事信”就是要求作者具有“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贯彻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比如对人物的评价要恰当,论断要从事实出发。扩而论之,“道胜”则能“事信”,“事信”而后“合于理”。“简而有法”为写作形式的基本要求。“简”指语言的精炼简明,“法”是叙述有章法,善于取材布局,语言合于修辞和逻辑法度。欧阳修还通过对“《春秋》之义”与“诗人之义”的诠释,说明“简”与“深”的统一性,“深”指内容的精深含蓄,内而“深”,外而“简”,这才真正达到思想与内容的统一。欧阳修提出的“简而有法”之说,成为后世古文家“义法论”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