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先前至唐五代卷
发布时间: 2008-06-23   浏览次数: 496

 

《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先前至唐五代卷》目录

1/ 凡例
先秦两汉
3/周易(节选)
8/尚书·尧典(节录)
10/诗经(选录)
14/左传(节选)
19/老子(节录)
23/论语(选录)
27/孔子诗论(选录)
33/墨子(节录)
36/孟子(节录)
41/庄子(节录)
48/九章·惜诵(节选)屈原
50/荀子(节选)荀况
57/韩非子(选录)韩非
60/礼记·乐记(节选)
66/毛诗序(节选)
70/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司马迁
74/法言(节选)扬雄
81/论衡·艺增王充
86/论衡·超奇王充
93/论衡·自纪(节选)王充
101/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班固
103/楚辞章句序王逸
106/诗谱序郑玄
魏晋南北朝
113/典论·论文曹丕
117/与吴质书(节录)曹丕
120/与杨德祖书曹植
123/三都赋序左思
125/文赋陆机
136/文章流别论挚虞
144/抱朴子·钧世葛洪
147/狱中与诸甥侄书(节录)范晔
149/宋书·谢灵运传论沈约
153/文心雕龙·原道刘勰
158/文心雕龙·辨骚刘勰
162/文心雕龙·明诗刘勰
167/文心雕龙·神思刘勰
171/文心雕龙·体性刘勰
175/文心雕龙·风骨刘勰
178/文心雕龙·通变刘勰
181/文心雕龙·情采刘勰
185/文心雕龙·丽辞刘勰
189/文心雕龙·比兴刘勰
193/文心雕龙·夸饰刘勰
196/文心雕龙·时序刘勰
204/文心雕龙·物色刘勰
208/文心雕龙·知音刘勰
212/诗品(选录)钟嵘
227/雕虫论裴子野
230/南齐书·文学传论萧子显
235/文选序萧统
240/陶渊明集序(节录)萧统
243/与湘东王书萧纲
247/金楼子·立言(节录)萧绎
249/颜氏家训·文章(节录)颜之推
隋唐五代
259/上隋文帝书李谔
261/中说(选录)王通
264/隋书·文学传序魏徵
268/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令狐德棻
274/古今诗人秀句序元兢
277/上吏部裴侍郎启(节录)王勃
280/王勃集序(节录)杨炯
286/修竹篇序陈子昂
288/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卢藏用
291/史通·言语(节录)刘知几
295/史通·叙事(节录)刘知几
301/十七势(节录)王昌龄
304/论文意(节录)王昌龄
307/古风二首李白
310/河岳英灵集(选录)殷璠
315/戏为六绝句杜甫
317/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节录)杜甫
319/箧中集序元结
321/送刘太真诗序(节录)萧颖士
323/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节录)独孤及
325/中兴间气集序高仲武
328/诗式(选录)皎然
340/补阙李君前集序(节录)梁肃
342/醉说权德舆
344/寄李翱书裴度
347/答李翊书韩愈
350/答尉迟生书韩愈
351/送孟东野序韩愈
353/荆潭唱和诗序韩愈
355/荐士(节录)韩愈
357/董氏武陵集纪(节录)刘禹锡
359/与元九书白居易
367/新乐府序白居易
368/寄唐生白居易
370/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373/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柳宗元
375/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柳宗元
377/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柳宗元
379/寄从弟正辞书李翱
381/答朱载言书李翱
385/答李生第一书皇甫湜
387/答李生第二书皇甫湜
390/叙诗寄乐天书元稹
394/乐府古题序元稹
396/上令狐相公诗启元稹
398/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节录)元稹
400/文章论李德裕
402/答庄充书杜牧
404/李贺集序杜牧
406/上崔华州书李商隐
408/唐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节录)李商隐
409/与王霖秀才书孙樵
411/与友人论文书孙樵
413/文薮序皮日休
415/正乐府序皮日休
416/桃花赋序皮日休
417/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
420/与极浦书司空图
422/与王驾评诗书(节录)司空图
424/题柳柳州集后司空图
426/诗品(选录)(旧题) 司空图
428/禅月集序吴融
430/旧唐书·文苑传序刘昫
433/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论赞)刘昫
436/花间集序欧阳炯前言

 

周 易(节选)

 
 
 [简介]   今传《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周易》六十四卦,原为卜筮之书,汉时立为经,故称《易经》。《易传》十篇,是解释《易经》的,又称“十翼”。关于《周易》的作者,众说纷纭,可参见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其中伏羲创八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之说,盖为汉人之通谊。然而孔子作“十翼”之说,宋欧阳修即已提出异议。今人多认为《周易》本经大约成书于殷周之际,出于众手而形成过程久远。《易传》作于春秋战国时期,作者也非一人。《周易》的经和传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文化时代,所反映的观念既相联系,更有差异,但在汉儒将经传合编之后,它已作为一个整体影响后世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故本书不作拆分而并加论述。注本有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等。
 
《乾·文言》[1]: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2]
 
《坤》六五,黄裳,元吉[3]
《象》曰[4]:“黄裳元吉”,文在中也[5]
《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6]
 
《贲》:亨,小利有攸往[7]
《彖》曰[8]: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9];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10]。天文也[11]。文明以止,人文也[12]。观乎天文,以察时变[13];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4]
上九,白贲,无咎[15]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16]
 
《咸》:亨,利贞;取女吉[17]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18]。止而说[19],男下女[20],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21]
 
《家人·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22]
 
《艮》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23]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24]
《涣·象》曰:风行水上,涣[25]
 
《系辞上》[26]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27]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28]。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29]
 
《系辞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30],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31],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32],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33]
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34]。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35],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36],其事肆而隐[37]
将叛者其辞慙[38],中心疑者其辞枝[39]。吉人之辞寡[40],躁人之辞多[41]。诬善之人其辞游[42],失其守者其辞屈[43]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
 

 

   
 
《易》的神秘的符号体系以及晦涩的文辞给后人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尤其是巫觋文化赋予它的神秘气质,对于文明时代的解释者来说,始终有一种不可避免的隔膜感。然而,也就是这种障碍和隔膜,使它向任何语境开放,从而获得了无限多的释意可能性,并且能够不断地生成与不同时代相适应的意义。我们可以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易》无达占”之义。
“立言之道莫著于《易》”(戴名世语)。《家人卦》中的“言有物”和《艮卦》中的“言有序”这两句语,为文论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写作原则,即充实的内容与有序的形式的相互统一。比如清戴名世要求文章“天道具焉,人事具焉,物理照焉”(《答赵少宰书》),便是从“言有物”一语中推衍出来的思想。方苞又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又书货殖传后》)《易》中的两句话成了桐城派文学思想的基本表述。
《贲卦》象征文饰,可证明远古之人已对修饰之美有所重视了。《贲卦》是刚柔交错而成文的,或阴阳相应,或阴阳相比,因此文饰之义,首先在于不同性质的事物之相反相成。其实,《周易》在整体的观念上,就是主张阴阳相兼而为美的。正如《系辞下》所说:“物相杂,故曰文。”这与《国语·郑语》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以及《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谓“相成”“相济”、“和而不同”,均消息相通。它们无不孕育着中国古代美学的辩证精神。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海愚诗抄序》),刘熙载说“一在其中”“用夫不一”(《艺概》卷一),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其次,《贲卦》还体现出了一种尚质素的倾向,如《杂卦传》所说:“《贲》,无色也。”其初九“舍车”而不尚华饰,六四“白马”是以素白为美,上九更以“白贲”而得“无咎”,可谓饰终而归于无饰。这也许正是道家的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学思想的渊源所自。儒家则以“文/质”一对范畴来解释“贲”,比如汉刘向《说苑·反质》云:“孔子曰:贲,非正色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玉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此说虽不尽合乎孔子的思想,然而尚质素的倾向,在儒家文论中同样也是言之有据的。
从《涣卦》的“风行水上”四个字当中,后世文论家领悟出了臻于自然之境的创造法则。宋苏洵十分推崇“涣”之道,以为心与物自然相感而著成文章,正如“风行水上”乃成“天下之至文”(《仲兄字文甫说》)。又,李贽说:“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杂说》)顾炎武说:“昔人之论谓:‘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日知录》)均以为“涣”之道即文学创作的自然之道。
《易传》是现存最早的《易》的读本,它对《易》所作的系统的义理解读,更直接地为后代文论家们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自刘勰主张“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文心雕龙·祝盟》),“修辞立诚”就成为一个基本的写作原则。戴名世还结合“修辞立其诚”与“言有物”二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唯立诚故有物,苟其不然,则虽菁华烂熳之章,工丽可喜之作,《中庸》所谓‘不诚无物’也,君子之所不取也。”(《答赵少宰书》)
经过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周易》的“言不尽意”便与《庄子》的“得意忘言”融合起来,引导出中国诗学的一个基本主题。自刘勰说 “义生文外”(《文心雕龙·隐秀》),钟嵘说“文已尽而意有余”(《诗品序》),这个主题就开始未曾中断地延续着。重要的是,在“不尽意”之外,《易传》保留了“言”的地位。其曰“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曰“将叛者其辞慙”云云,均可谓“知言”。在“言”与“意”之间,《易传》还提出了一个要素,那就是“象”。《易》为古典诗学提供了关于言、象、意三要素之基本关系的理论资源和依据。此外,《易传》说“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等等,均成为文学形象性的预言。刘勰便借此表达其创作主张:“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文心雕龙·诠赋》)《易传》说“称名小”“取类大”,也通于诗歌的“比兴”之义,所以司马迁借它来评价《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刘勰借它来解释“比兴”:“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比兴》)而章学诚更以为“《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犹为表里”(《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下)。
《周易》是古代美学与文学思想的渊薮:《坤卦》六五的“黄裳”二字,已隐寓儒家中和为美的理念;其“二气感应以相与”的阴阳感应观念,已成为古代情感发生论的基本叙述模式;《大有·彖》之“刚健而文明”、《大畜·彖》之“刚健笃实”等语,实际上构成了后代风骨论的基本美学内容;又,《系辞下》说:“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乃最初揭示写作之道与人生忧患的关系,正是史迁“发愤著书”之说的先河。《易》之一言,适足以为后世开出一个广阔的思想空间。


 
 
[1] “乾文言”句:乾,《周易》第一卦,六爻为阳。文言,文,饰。《文言》即文饰《乾》《坤》二卦之言,“十翼”之一,又称《文言传》。
[2] “君子进德修业”数句:解释《乾卦》九三爻辞。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进德修业,谓增进美德,建立功业。修辞立其诚:辞,指政令;修治政令以确立诚信,则可以保有功业。后引申为修饰以诚实为本的意思。朱熹《周易本义》:“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
[3] “坤六五”句:坤,《周易》第二卦,六爻为阴。六五,占筮用六、九之数,六代表阴,九代表阳;五,指爻位,居上卦之中,其爻为阴,谓之“六五”。黄裳,黄,居五色之中,为中道之象;裳,指下面的裙服,为阴柔谦下之象。元吉,至大之吉。
[4] 《象》,《象传》,“十翼”之一,用以解释卦象和爻象的象征意义。释整卦之象者为大象传,释六爻爻象者称小象传。
[5] 文,文静阴柔之德,喻“坤”德。中,中位。六五乃阴爻居阳位,比喻以柔顺之德行中正之道。
[6] “君子黄中通理”数句:谓君子内外具美,则为尽美。君子,有德行的人,通常指居于尊贵之位者。黄中通理,谓君子之德有如黄色之中正,并且通晓事理。正位居体,居中得正为正位,处上体之中为居体。畅于四支,支,同“肢”;畅通于四肢,内含美质而贯通于行为的意思。发于事业,将美德发挥在事业之中。
[7] 《贲》,《周易》第二十二卦,下离上艮,象征文饰。有攸往,有所前往。
[8] 《彖》,本义为断,指《彖传》,“十翼”之一,又称《彖辞传》,用来断定一卦之义。
[9] “柔来”二句:柔指六二,刚指九三,六二居下卦之中,以文饰九三,阴阳交饰而致亨通。按李鼎祚《集解》引荀爽之说,认为贲卦为泰卦之变,泰卦下乾上坤,坤卦分出一支阴爻下居乾卦九二之位,即为贲卦的六二,是以阴柔文饰阳刚,交于中和而为亨通。此以“变卦”为说,于义也通。
[10] “分刚上”二句:刚指上九,柔指六五,上九高居卦终,六五为柔顺,以阴承阳而得文饰,故能小利于进。按“变卦”之说,泰卦分出乾卦一支阳爻上居坤卦上六之位,即为贲卦的上九,这是以阳刚上饰阴柔,利于进,但其位不得正,所以其利为小。
[11] 天文也,唐郭京《周易举正》:“‘天文’上脱‘刚柔交错’一句。”
[12] “文明以止”二句:谓人类文化璀璨而止于正道。贲卦下离上艮,离为火,为日;艮,止。凡诗书礼乐典章制度均谓之人文。
[13] “观乎天文”句:谓圣人观察天文之道,可以知晓四季变化的自然法则。
[14] “观乎人文”句:谓圣人观察人文之道,可以教化天下百姓、促成大治。
[15] “上九”句:谓文饰之道,至极则归于素朴。上九,上为爻位,九指阳爻。白贲,以素色文饰。
[16] 上,上九。得志,指上九终能成就文饰之功。
[17] 《咸》,《周易》第三十一卦,下艮上兑,象征通感。利贞,贞,正;守持正固则为利。取女,取,同“娶”;男女相感,则夫妻之义成,故娶妻为吉。
[18] “柔上而刚下”二句:下艮为阳卦,上兑为阴卦,阳气上升而阴气下沉,故得以感应。相与,相亲。
[19] “止而说”句:谓有所感应则欣悦,止于正而不失于邪,犹言“乐而不淫”。按艮象止,兑象悦。
[20] “男下女”句:艮为少男之象,兑为少女之象,艮下兑上,为少男礼下少女之象。按婚姻之礼,是男先下聘女,然后女应于男。
[21] “观其所感”二句:谓观察一切应感之道,就可以明白天地万物的道理。
[22] 《家人》,《周易》第三十七卦,下离上巽,象征家庭。按《易》体例,下卦为内、上卦为外,离为火、巽为风,所以家人卦呈内火外风之象,故曰“风自火出”,比喻正家乃风化之本。言有物,日常言语必须切合事实。行有恒,居家行事贞固而不多变。君子观察风火之象而懂得家庭之道虽修于近而小,影响则远而大,所以言不可虚、行不可妄。
[23] 《艮》,《周易》第五十二卦,象征“止”。辅,上牙床骨,借指口。六五之位,相当于人体之口,所以取以为喻。艮其辅,比喻言说有所节制。言有序,有所言说则必有条理以合乎中道。悔亡,悔恨消失。
[24] 中正,谓六五处上卦的中位,能居中守正。守持中道才能使言说有所节制。
[25] 《涣》,《周易》第五十九卦,下坎上巽,象征涣散。其下坎象水,上巽象风,故曰“风行水上”。风行水上而自然成文,即“涣”之道。
[26] 《系辞》,“十翼”之一,是阐说经文的专论,有上下两篇。
[27] 赜,幽深难见,指神妙深邃的道理。拟诸其形容,将道理比拟为具体的形象。象其物宜,用形象来象征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则。此数句阐述《易》象的本质。
[28] 子,对传作者的尊称,旧说指孔子。书不尽言,谓书面文字无法传录所有的口头言语。孔颖达《正义》:“书所以记言,言有烦碎,或楚夏不同、有言无字,虽欲书录,不可尽竭于其言,故云书不尽言也。”言不尽意,谓意有深邃委曲,难以用言语充分表达出来。
[29] “圣人立象”数句:谓圣人创立《易》象以充分表达深邃之意,创设《易》卦来昭然揭示事物的真伪,然后将文辞系属于卦爻之下以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变通《易》理以满足天下的利益,载歌载舞与神明之德相通。系辞,联缀文辞。鼓之舞之,盖指祭神之乐舞。张载《横渠易说》卷三:“歌舞为巫风。”朱鉴《文公易说》卷十二:“巫者祀神如舞雩之类皆须舞,盖以通畅其和气达于神明。”可参证。按:鼓舞之事,古时常行于祭祀。《淮南子·修务训》:“今鼓舞者,……便媚拟神。”王符《潜夫论·浮侈篇》:“鼓舞事神。”又按:上古之时,卜筮决事常行以祭祀以与神灵相通。《淮南子·泰族训》:“夫鬼神视之无形,听之无声,然而郊天、望山川,祷祠而求福,雩兑而请雨,卜筮而决事。”
[30] 包牺氏,即伏羲氏。传说中远古三皇之一。
[31] 象,指日月星辰之属。《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法,法象,指自然现象。
[32] “近取诸身”二句:谓近则取象于耳目鼻口之属,远则取象于雷风山泽之类。
[33] 神明之德,神灵的德性。类,类分,归类。万物之情,万物变化的生动情态。
[34] “开而当名”三句:谓作《易》者陈述卦爻之义时,做到卦爻名物相当,言辞准确,义理完备。
[35] “其称名”二句:谓《易》的所称名物虽然细小,然而所比喻的事类却广大。此阐述《易》托象明义、因小喻大的特征。
[36] 旨远,旨意深远。其辞曲而中,谓文辞随物屈曲而切中事理。
[37] “其事肆而隐”句:谓《易》所用事典浅显易明,而所含义理深而幽隐。肆,显露。
[38] “将叛者”句:谓人有叛离之心,则其言必有所愧疚。慙,同“惭”。按高亨《周易大传今注》以为“慙”当读若“渐”,诈也。可备一说。
[39] “中心疑者”句:其谓心有疑惑者不敢决断是非,则其言辞必枝蔓散乱。枝,分枝,指言辞无条理。
[40] “吉人之辞”句:谓德善之人正直明理,则其言简约不繁。
[41] “躁人之辞”句:谓急躁之人心浮而见理不深,则其言辞繁杂不精。
[42] “诬善之人”句:谓诬蔑善良者背于事实而心有怯馁,故其言游移虚漫。游,游移不定貌。
[43] “失其守者”句:谓失去操守者必不明义理而心无主见,故其言辞屈折而不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