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
课程主要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2009-08-13   浏览次数: 118

 

本课程是为化学、物理、材料、环境等理科以及临床、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等医科一年级新生通识教育开设的一门基础课。
该课程的前生为无机化学课程,是一门为化学系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入门性专业基础课,五十年代起由严志弦教授主持,主讲教师有陈锡珍、杨祖贻和杨滟等。曾采用苏联格林卡编写的《普通化学》中译本作为教材,1959年起改用戴安邦、尹敬执、严志弦、张青莲编著的《无机化学教程》。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教学改革中,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合并为无机化学,由严志弦和谢高阳教授主讲。采用了复旦大学严志弦教授主编的新教材--《无机化学(包括定性分析)》。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后,在对国内外大学化学教学的全面调查研究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将大一学生的入门课程改为《普通化学》,并对原课程的内容作了大幅度调整,以讲授化学原理为主。由谢高阳教授主持,先后由谢高阳、金若水、芮承国、王韵华等主讲。该课程一度采用自编讲义;1983年后改用Mahan 编写的《大学化学》中译本;1993年后改用北大华彤文等编写的《普通化学原理》作为教材。
在最近一次2002年的教学改革中,本课程被列为化学、物理、材料、环境等理科以及临床、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等医科一年级新生通识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化学系教授大会对课程内容设置建议的基础上,又对课程内容作了部分调整,更加突出了通识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先后由金松林、赵东元和王韵华主持,由金松林、芮承国、王韵华、赵东元、陈刚、余承忠、华伟明、姚萍、沈建中和张亚红等主讲。采用金若水等编写的《现代化学原理(上、下册)》作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