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与物理统计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2009-08-11   浏览次数: 183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发展很成熟。国际上,20世纪初就成为物理系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物理学领域,与“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一起,构成物理学的主要内容。

物理系的基础理论课必须考虑承上(大学物理平台课)启下(研究生基础课)的衔接,兼顾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深度调控与学科发展要求下的部分学生深造。针对技术型与基础型人才的不同培养目标,修订适应性广泛的新教学大纲,实施分层教学,将传统授课内容分成两大板块:基础必修内容I(平衡态热力学、近独立粒子统计分布与非平衡态统计初步)和选修内容II(系综理论、涨落理论和非平衡态统计深度内容)。在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时,注意引进新知识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如信息熵、激光致冷、玻色—爱因斯坦凝结与原子激光等,使得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

教学内容组织如下:

I.必修内容(共48课时)

热力学部分(共18课时)

一.热力学的基本规律(6课时)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和熵增加原理,热力学基本方程,热力学第三定律,典型应用举例。

二.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7课时)

基本热力学函数,麦氏关系及其应用,特性函数,典型应用举例。

三.相平衡(5课时)

热动平衡条件,开放系的热力学基本方程,单元系和多元系复相平衡,相变,典型应用举例。

统计物理部分(共30课时)

四.统计分布(15课时)

微观状态和分布,近独立粒子的玻耳兹曼分布,能均分定理,热力学公式,典型应用举例。

五.量子统计法(10课时)

玻色与费米分布,金属自由电子气,光子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结。

六.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简介(5课时)

弛豫时间近似下的玻耳兹曼方程,气体的粘滞现象。

II.选修内容(共48课时)

一.系综理论基础(6课时)

相空间和运动方程,Liouville定理及其意义,微正则系综,微正则分布与热力学公式,应用。

二.正则系综(10课时)

系统与热库的平衡,正则系综,配分函数和热力学量,正则系综与微正则系综之间的关系,能量均分定理和Virial定理,集团展式,固体热容量,顺磁性、负温度,铁磁相变。

三.巨正则系综(6课时)

系统与粒子库的平衡,巨正则系综,巨配分函数和热力学量,应用,粒子数起伏。

四.涨落和关联(10课时)

涨落的准热力学理论,临界点附近的涨落和关联,布朗运动理论,时间关联函数、涨落耗散定理,应用。

五.临界现象(10课时)

连续相变,举例和模型,临界指数,Landau平均场理论,*标度定律,*重正化群方法。

六.非平衡态统计基础(6课时)

Boltzmann积分微分方程,H定理,细致平衡原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