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学
教学评价
发布时间: 2009-08-23   浏览次数: 199

 

教学评价
 
一、自我评价
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 界定了金融市场学的体系和研究内容。
 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风险管理、信息生产、流动性提供和交易成本节约功能为主线,围绕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交易机制),讨论功能的实现机制;最终讨论金融市场的效率。
2)厘清了金融市场学与金融学其他课程(尤其是投资学)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出版的《投资学》教材(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中,我们以投资过程为主线,从投资目标确定入手,介绍投资策略,继而介绍资产价值分析和资产组合分析,最后讨论投资的业绩评估,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循环;在金融市场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仅仅在风险管理功能中,利用一章的篇幅对资产组合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因而,比较彻底地澄清了金融市场学与投资学之间的界限。
3)强调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对接。
我们认为金融市场学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差异在于知识模块的深度和广度存在显著不同。在金融市场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中,我们注重金融市场微观结构和行为金融学的系统理论的讲解;在金融市场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中,我们更注重诸如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有效性、波动性、透明度、安全性、交易成本节约等专题的讨论。
 
2.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1)金融市场学在金融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2)复旦大学的金融市场学教学在国内的地位
 A.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了教育部关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两个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
早在1994年,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大学共同承担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金融学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和实践”中的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最终形成了对全国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具有重要影响的指导性意见,即形成了金融学专业的六门主干课程(该套教材已于1999年出版)。刘红忠就是其中的《金融市场学》教材的主要撰写人员之一;
2000年,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又共同承担了教育部“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其成果之一是追加了投资学、金融中介学、公司财务学和金融工程等四门金融学本科主干课程。刘红忠是其中《投资学》的主编。
B. 我们出版了金融市场学本科和研究生一系列的教材:
--《金融市场学》(本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
---《金融市场学》(研究生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金融市场与机构》(本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金融市场学》(第二版)(本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即将出版);
-----《金融市场学》(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本科生教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即将出版)。
C. 先后两次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红忠作为第三获奖人的“国际金融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获得199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红忠作为第一获奖人的“复旦大学金融学研究生教学(教材)建设”,获得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推荐参加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
D.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授金融市场学课程。
2002年10月,受教育部委托,我校金融学科负责承办了高等学校《金融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全国近170所高校307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集中讲授11门金融学课程。刘红忠讲授《金融市场学》。我们对金融市场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3.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内容上,如何使教学难度更加适当的问题;整理出版教材配套光盘和习题集等教辅用书,以扩大国内其他院校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更新教材手段;利用英特网,加强教学互动。
二、 专家评价
校内专家评估意见:在国内课程中的地位是领先的的
校外专家评估意见:教材具有先进性,教学方法合理,教学内容经典与现代关系处理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