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2009-08-11   浏览次数: 144

 

自1993年复旦大学会计系恢复以来,审计学一直是本科生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最初,由于我国审计实践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中比较偏重于国际上的审计概念及实务,教学内容比较偏重理论的灌输,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实务内容的缺失以及与我国审计实践的脱节使该课程一度成为不受学生“欢迎”、老师也不敢教的课程。
 
李若山教授作为中国第一位审计学博士,以其长达10年的审计实务工作,对审计学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会计系其他老师的帮助和共同努力下,李若山教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立足中国审计业务特点的基础上,将国外审计实践中运用的最新理念与技术手段很好地与传统审计学理论框架衔接起来,为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崭新的审计学知识框架,并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本科生的审计学教学中,将实务操作中的种种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既增强了学生对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引发了其对审计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难题的深层次思考。为了便于学生直接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承担该课程的各位教师均直接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李若山教授及其同事们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理论教学广泛使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方法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和演示教学,全面使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手段,开发了电子课件和相关的软件,并具备了网上教学的能力。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和自学,教研组还编写了学习指导书,规范了应记、应知、和应会的内容,规范了作业练习、案例分析的内容。为了规范本课程的考查、考核的需要,并组织编写了基本部分的考试内容,建立了一定量的题库。
 
为了适应教学规模发展和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需要,教研组采取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方法,加速培养中青年教师,使本课程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当,并且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师资力量的全方位改进,该课程已经成为最受广大同学欢迎的课程之一,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