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A
“物理化学”目录
发布时间: 2009-08-11   浏览次数: 1492

 

 
    
 
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  
§1−1 量子论的诞生  
旧量子论
㈡ 波粒二象性
㈢ 测不准关系
§1−2 实物粒子运动状态−波函数
㈠ 波函数及其性质
㈡ 态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1−3 波函数的求解  
㈠ 算符理论初步
㈡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
㈢ 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薛定谔方程
§1−4 简单体系 
㈠ 势相中的粒子
㈡ 简谐振子
㈢ 刚性转子
习题       
附录 Ⅰ:线性谐振子方程的解
Ⅱ:刚性转子方程的解。
 
第二章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2−1 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㈠ 方程的建立
㈡ 方程的一般解
㈢ 解的讨论
㈣ 轨道的空间分布
§2−2 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㈠ 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和原子单位
㈡ 单电子独立模型与轨道近似
㈢ 中心力场近似
㈣ 屏蔽模型
㈤ 自洽场方法
§2−3 电子自旋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㈠ 电子自旋
㈡ 全同粒子和保里原理
㈢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2−4 原子状态和原子光谱项  
㈠ 多电子原子状态
㈡ 原子光谱项
㈢ 原子光谱
习题        
附录 Ⅰ:R(r)方程的解
 
第三章       共价键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结构    
§3−1 价键理论  
㈠ 价键理论对H2分子的处理
㈡ 解的讨论
㈢ 价健理论的要点和应用
㈣ 杂化轨道理论
§3−2 分子轨道理论  
㈠ 分子轨道理论对H的处理
㈡ 解的讨论
㈢ 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㈣ 分子轨道理论和价键理论的比较
§3−3 双原子分子结构  
㈠分子轨道的符号和能级
㈡ 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㈢ 异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㈣ 双原子分子光谱项
习题        
 
 
第四章       分子对称性和点群    
§4−1 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  
㈠ 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的种类
㈡ 对称操作的乘法表
㈢ 对称操作组合的若干规则
§4−2 分子点群  
㈠ 群的基础知识
㈡ 分子点群及分类
㈢ 分子所属点群的判断方法
㈣ 分子的对称性和物理性质
§4−3 群表示理论  
㈠ 对称操作的矩阵表示
㈡ 表示和特征标
㈢ 不可约表示的性质
§4−4 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㈠ 能量本征函数是不可约表示的基
㈡ 对称性匹配群轨道
㈢ 投影算符及其应用
㈣ 直积和非零矩阵元的检验
习题        
 
 
第五章       多原子分子结构    
§5−1 饱和多原子分子结构 
㈠ 离域分子轨道
㈡ 定域轨道理论
㈢ 离域轨道和定域轨道关系
§5−2 共轭分子结构  
㈠ 休克尔分子轨道法
㈡ HMO应用实例
㈢ 共轭直链多烯和共轭环多烯
㈣ 杂化原子和无机共轭分子
㈤ 共轭大π键形成条件和类型
§5−3 缺电子分子和原子簇结构         
㈠ 缺电子分子和多中心键
㈡ 原子簇化合物及其分类
㈢ 硼烷(碳硼烷)的结构规则
㈣多面体碳原子簇结构规则
㈤ 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结构规则
§5−4 配位化合物结构 
㈠ 晶体场理论
㈡ 分子轨道理论
σ-π配键与有关的配位化合物
§5−5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分子性质的计算       
㈠ ab initio方法
㈡ DFT方法
㈢ 分子性质的计算
习题        
 
 
第六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    
§6−1 分子间作用力  
㈠ 静电力
㈡ 诱导力
㈢ 色散力
㈣ 分子间作用能
㈤ 分子间势能函数与范德华半径
 
§6−2 气体中的分子相互作用  
㈠ 实际气体和范德华方程
㈡ 临界点和超临界现象
㈢ 对比态原理
§6−3 液体中的分子相互作用  
㈠ 液体结构特征和径向分布函数J(R)
J(R)的测定和计算
㈢ 氢键和疏水作用
§6−4 超分子结构化学及分子组装  
㈠ 形成稳定超分子的因素
㈡ 分子识别和超分子自组装
习题        
 
 
 
第七章         固态    
§7−1 晶体结构的周期性  
㈠ 周期性和点阵
㈡ 点阵单位和晶胞
㈢ 晶面表示方法
§7−2 晶体结构的对称性  
㈠ 晶体中的对称元素
㈡ 晶系和14种空间点阵
㈢ 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和32点群
㈣ 晶体的微观对称性和230空间群
§7−3 金属晶体   
㈠ 三种典型金属结构
㈡ 金属原子半径
㈢ 合金结构
㈣ 能带理论
§7−4 离子晶体  
㈠ 几种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
㈡ 点阵能
㈢ 离子半径和离子极化
㈣ 泡林规则和复杂离子化合物结构
§7−5 共价晶体和其它键型晶体  
㈠ 共价晶体–金刚石
㈡ 混合键型晶体–石墨
㈢ 氢键型晶体–冰
㈣ 分子晶体–干冰
§7−6 实际固体     
㈠ 晶体缺陷
㈡ 非晶态
习题        
 
 
第八章         微观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1)—分子光谱
§8−1 概论  
§8−2 转动光谱  
㈠ 刚性转子模型
㈡ 非刚性转子模型
㈢ 多原子分子转动光谱
§8−3 振动光谱  
㈠ 谐振子模型
㈡ 非谐振子模型
㈢ 振动光谱的精细结构(振转光谱)
㈣ 多原子分子振动模式
§8−4 电子光谱  
㈠ 电子能级和电子光谱选律
㈡电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振转光谱)
㈢ 富兰克−康登原理
㈣ 多原子分子电子光谱
§8−5 拉曼光谱  
㈠ 拉曼散射和拉曼光谱选律
㈡ 转动和振动拉曼光谱
习题        
 
 
第九章 微观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2)—磁共振和其它
§9−1 核磁共振  
㈠ 核磁矩及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
㈡ 核磁共振现象
㈢ 化学位移
㈣ 核的自旋−自旋偶合
§9−2 顺磁共振  
㈠ 分子的磁性及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
㈡ 顺磁共振现象
㈢ 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
§9−3 电子能谱  
㈠ 电子能谱概述
㈡ 紫外光电子能谱
㈢ X射线光电子能谱
㈣ 俄歇电子能谱
§9−4 X射线衍射  
㈠ 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㈡ 衍射方向
㈢ 衍射强度
㈣ X射线的衍射谱
§9−5 电子和中子衍射  
㈠ 电子衍射
㈡ 电子衍射测定气体分子的几何结构
㈢ 低能电子衍射在表面分析中的应用
㈣ 中子衍射
习题        
 
 
第十章 统计力学基础         
§10−1 基本概念  
㈠ 概率
㈡ 宏观态和微观态
㈢ 热力学概率和熵
㈣ 量子态能级和简并度
§10−2 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  
㈠ 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法
㈡ 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10−3 分子配分函数  
㈠ 配分函数的物理意义
㈡ 分子配分函数与内能
§10−4 正则系综及配分函数 
㈠ 系综的概念
㈡ 正则分布与分子配分函数
㈢ 独立等同可辨和不可辨粒子体系
§10−5 配分函数的计算 
㈠ 平动配分函数
㈡ 转动配分函数
㈢ 振动配分函数
㈣ 电子配分函数
㈤ 核配分函数
㈥ 粒子的全配分函数
§10−6 量子统计 
㈠ 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
㈡ 费米−狄喇克统计法
㈢ 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热容
习题       
 
第十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    
§11−1 热力学第一定律 
㈠ 热力学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㈡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
㈢ 内能的概念
㈣ 功和热量
㈤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统计解释
㈥ 功的计算和可逆过程
§11−2 焓和热容
㈠ 焓的概念
㈡ 热容的概念
㈢ 理想气体的热容
㈣ 气体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㈤ 等压热容和等容热容的关系
§11−3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 
㈠ 焦尔实验
㈡ 绝热过程
㈢ 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
§11−4焦尔−汤姆逊效应 
㈠ 焦耳−汤姆逊实验
㈡ 焦耳−汤姆逊系数
§11−5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㈠ 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态
㈡ 反应进度
㈢ 恒压反应热和恒容反应热及其相互关系
㈣ 盖斯定律
㈤ 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
§11−6 几种重要的焓变计算 
㈠ 燃烧焓
㈡ 生成焓
㈢ 溶解焓和稀释焓
㈣ 从键焓估算反应焓变和生成焓
习题       
 
第十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12−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引出  
㈠ 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什么问题
㈡ 自然过程的共同特点
§12−2 过程方向性的判据−−熵函数  
㈠ 熵的引出
㈡ 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加原理
㈢ 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
§12−3 热力学第三定律  
㈠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引出及表述
㈡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验验证
㈢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统计解释
§12−4 熵变的计算  
㈠ 恒温过程的熵变算
㈡ 变温过程的熵变
㈢ 相变过程的熵变
㈣ 标准熵的计算
㈤ 化学反应的熵变
§12−5 吉氏自由能和亥氏自由能 
㈠ 亥姆霍兹自由能及等温等容过程方向的判断
㈡ 吉布斯自由能及等温等压过程方向的判断
㈢ 吉氏和亥氏自由能的统计热力学计算
㈣ 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12−6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㈠ 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关系式
㈡ 麦克斯韦关系式
㈢ 麦克斯韦关系式的应用
㈣ 在纯物质两相平衡的应用
§12−7 化学势  
㈠ 化学势概念的引出
㈡ 化学势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㈢ 化学势在相变和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㈣ 气体化学势
习题        
 
第十三章 溶液体系热力学      
§13−1 偏摩尔量 
㈠ 偏摩尔量定义
㈡ 偏摩尔量的基本公式
§13−2 理想溶液及其性质 
㈠ 理想溶液的经验定义和分子图像
㈡ 理想溶液的热力学定义
㈢ 理想溶液的性质
§13−3 稀溶液及其性质 
㈠ 稀溶液的经验定义和分子图像
㈡ 稀溶液的热力学定义
㈢ 稀溶液的依数性
§13−4 实际溶液和活度 
㈠ 实际溶液及其化学势表达式
㈡ 活度的测定
㈢ 超额函数
习题       
 
第十四章 化学平衡体系热力学    
§14−1 化学反应的自由能降低原理  
§14−2 化学反应等温式和平衡常数  
㈠ 均相化学反应
㈡ 非均相化学反应
§14−3 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和测定方法 
㈠ 平衡常数的表达方法
㈡ 平衡常数的测定和计算
㈢ 平衡转化率和平衡组成计算
§14−4 理想气体反应平衡常数的统计热力学计算 
㈠ 能量零点的选择
㈡ 自由能函数的计算和应用举例
㈢ 从配分函数直接计算平衡常数
§14−5 平衡常数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㈠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㈡ 平衡常数与压力的关系
§14−6 气相反应条件分析 
㈠ 常压气相反应
㈡ 高压气相反应
§14−7 液相反应和复杂反应条件分析 
㈠ 液相反应
㈡ 复杂反应
习题       
 
第十五章 相平衡体系热力学    
§15−1 相律  
㈠ 相、组份数和自由度
㈡ 相律的推导
§15−2 单组份体系的相图 
㈠ 单组分体系相图的理论基础
㈡ 相图实例
㈢ 升华操作原理和水杨酸的升华提纯
二级相变
§15−3 二组分液固体系  
㈠ 液固体系相图
㈡ 杠杆规则及其应用
㈢ 溶解度曲线的计算
㈣ 生成稳定和不稳定化合物的液固体系
㈤ 生成完全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
生成部分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
§15−4 二组分气液体系  
㈠ 理想溶液的气液体系
㈡ 完全互溶的实际溶液的气液平衡
㈢ 蒸馏(或精馏)原理
§15−5 二组分液液体系  
㈠ 部分互溶体系
㈡ 完全不互溶体系
§15−6 三组分体系  
㈠ 部分互溶的三液体系
㈡ 固-固-液盐水体系
习题        
 
第十六章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    
§16−1 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㈠ 表面自由能及其定义
㈡ 表面张力
§16−2 弯曲液体表面的现象  
㈠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㈡ 附加压力与曲面的曲率半径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㈢ 表面曲率与液体蒸气压的关系
§16−3 润湿和铺展  
㈠ 粘附功
㈡ 接触角与润湿的关系
§16−4 表面相热力学 
㈠ 表面相和表面过剩量
㈡ 吉布斯吸附方程式
§16−5 表面活性剂 
㈠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定向排列功能
㈡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㈢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
§16−6 胶体分散体系 
㈠ 胶体体系的分类
㈡ 胶体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其电-化学性质
习题      
 
第十七章气体的吸附和表面化学    
§17−1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㈠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㈡ 吸附势能曲线
㈢ 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㈣ 费罗因德利希和捷姆金吸附等温式
㈤ BET吸附等温式及比表面测定原理
§17−2 现代表面化学的研究内容 
㈠ 表面组成的研究
㈡ 表面结构的研究
㈢ 表面反应的研究
§17−3 表面性质对表面反应性能的影响 
㈠ 表面组成和价态的影响
㈡ 表面结构的影响
§17−4 表面吸附态和表面反应机理 
㈠ 热脱附方法研究表面吸附态
㈡ 用表面能谱研究表面吸附态
㈢ 用隧道扫描探针研究表面吸附态
习题
 
第十八章 传递过程和非平衡态热力学  
§18−1 传递过程基本规律 
㈠ 热传导
㈡ 粘度
㈢ 扩散
§18−2 非平衡态热力学
㈠ 熵产生原理
㈡ 昂萨格倒易关系
㈢ 最小熵产生原理
习题       
 
第十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规律   
§19−1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㈠ 化学反应速率
㈡ 质量作用定律
㈢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19−2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㈠ 零级反应
㈡ 一级反应
㈢ 二级反应
㈣ 三级反应
㈤ 速率方程的确定
§19−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㈠ 温度和反应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
㈡ 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㈢ 活化能的物理意义
§19−4 典型的复杂反应  
㈠ 对峙反应
㈡ 平行反应
㈢ 连续反应
§19−5 反应机理和近似处理方法 
㈠ 反应机理
㈡ 稳态近似
㈢ 平衡态近似
§19−6 化学反应中的动态与平衡 
㈠ 微观可逆性原理和仔细平衡原理
㈡ 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习题       
 
第二十章各种反应体系的动力学  
§20−1 链反应 
㈠ 直链反应
㈡ 支链反应
§20−2 液相反应 
㈠ 遭遇对
㈡ 扩散控制的反应
㈢ 液相中的快速反应
㈣ 化学振荡反应
§20−3 催化反应  
㈠ 催化剂的特性
㈡ 均相催化反应
㈢ 气固相催化反应
㈣ 络合催化反应
㈤ 不对称催化反应
㈥ 酶催化反应
§20−4 流动体系反应 
㈠ 连续管式反应
㈡ 连续釜式反应
§20−5 光化学反应 
㈠ 光化学基础
㈡ 光化学反应的类型
习题     
 
第二十一章 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  
§21−1 双分子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
㈠ 硬球碰撞模型
㈡ 反应硬球碰撞模型
㈢ 反应碰撞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
§21−2 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㈠过渡态理论
㈡过渡态理论的热力学处理
§21−3 单分子反应理论 
㈠ 林德曼理论
㈡ RRKM理论
§21−4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㈠ 实验事实
㈡ 能量相关原理
㈢ 前线轨道理论
习题       
 
第二十二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
§22−1 化学反应的不同层次
㈠ 总包反应
㈡ 基元反应
㈢ 态-态反应          
§22−2  势能面及反应途径           
㈠ 势能面
㈡ 反应体系在势能面上的运动
㈢ 势能面的特征对反应的影响
§22−3 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          
㈠ 激光的基本原理和激光器
㈡ 特定状态的反应物制备
㈢ 反应的测量
习题          
 
第二十三章 电解质溶液    
§23−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  
㈠ 金属导体和离子导体
㈡ 法拉第定律
㈢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㈣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23−2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㈠ 离子强度和活度系数
㈡ 强电解质的离子相互作用理论
习题         
 
第二十四章 电化学热力学                 
§24−1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㈠ 化学反应的吉氏自由能变化和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㈡ 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
㈢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测定
㈣ 可逆电池电动势与物质活度的关系
㈤ 可逆电池的动电势和温度关系
§24−2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㈠ 电池电动势产生原因
㈡ 电极电势表达式
㈢ 标准电极电势
㈣ 可逆电极的种类
㈤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24−3 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  
㈠ 浓差电池
㈡ 液体接界电势
㈢ 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
§24−4 离子选择性电极和膜电势  
㈠ 用氢离子选择性电极测溶液PH
㈡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一般工作原理
㈢ 膜电势
§24−5 电势-pH图及其应用  
      ㈠ 电势-pH图的涵义
      ㈡ 电势-pH图的构建及其应用
习题         
 
第二十五章 电化学动力学及其应用  
§25−1 电极极化      
㈠ 极化和超电势
㈡ 氢超电势理论
㈢ 超电势的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25−2 电化学测量         
㈠ 循环伏安法
㈡ 计时电流和计时电位法
㈢ 交流阻抗法
§25−3 应用电化学        
㈠ 电解
㈡ 金属的电沉积
㈢ 金属的腐蚀和防腐
㈣ 化学电源
§25−4 电化学中的若干现代研究课题   
㈠ 表面电化学
㈡ 电极过程的时空分辨
㈢ 光电化学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