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A
课程介绍
发布时间: 2009-08-11   浏览次数: 246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现有的物理化学课程是由原来的“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两个部分组成。十多年前,在邓景发院士和范康年教授主持下开始对物理化学课程进行改革,将宏观物理化学和微观结构化学有机结合成一个大物理化学体系,并按照这一结构开展教学和编写教材。1993年出版的按照新的思路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一版,先后获得了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
第一版教材出版以后,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了国外先进教材的经验,根据国内外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结合复旦的教学体会,对教学体系作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大的变动是将微观内容放到物理化学课程的最前面讲授,使得微观理论成为学习物理化学原理的基础,然后通过统计热力学的过渡,使得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过渡到宏观,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平衡体系热力学和反应体系动力学等方面的性质,赋予教学内容以更深的内涵。
教育部化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曾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复旦大学,邀请国内许多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专门就复旦大学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召开了研讨会。我们也在课件编写、双语教学等方面做了尝试。编写完成了全部多媒体课件,并在结构化学部分开展了双语教学(英文版书、英文作业、英文试卷)。
在第一版实践经验基础上完成的“物理化学”第二版的编写,已于2005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全书155万字)。在新教材出版和使用一年后,于2006年10月由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了“全国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研讨会”。国内物理化学教学方面的权威和主要高校物理化学的教学骨干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对复旦大学“物理化学”课程和教学特色,根据教学改革所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二版) 教材、以及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本课程2000年入选为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优秀创名牌课程;2005年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0
物理化学课程的第一部分讨论微观结构,主要内容为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对称性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结构的测定原理;将微观原理放在前面讲授,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原子分子的观点深入领悟物理化学的原理。第二部分讨论平衡体系的性质,从统计热力学入手,建立微观到宏观的桥梁,进一步过渡到热力学,包括热力学三大定律、溶液、化学平衡、相平衡、界面现象、胶体和表面化学;第三部分讨论变化体系的性质,主要是动力学和电化学,还包括非平衡体系热力学的简单介绍。整个课程从二年级(上)到三年级(上)共分三学期讲授每个学期讲授一个部分,每个部分讲授54学时。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方式,部分章节已采用英文板书和课件,都取得很好效果,将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