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
课程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2009-08-17   浏览次数: 70

 

本课程原先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于1990年开始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采用的教材为《微机原理与应用实验》(199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俞承芳编)。主要的实验内容为Z80CPU的程序设计及接口电路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处理器从8位发展到16位,甚至单片机,信号处理芯片(DSP)、嵌入式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使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的教学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成为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验教学内容取舍和实验平台的设计方面,我们主要做了2件工作:1.设计的实验使学生能通过实验掌握接口软硬件设计的方法,而这种设计方法是能适应不同的CPU的;2.根据学生偏向软件设计,畏惧硬件设计的情况,着重抓硬件实验的训练,针对目前使用较多的硬件全部定型的实验箱,为了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更多地了解接口电路设计的细节,自行设计了模块结构的形式的实验箱,并在实验中使用。
从1995年开始实验内容转向以16位的X86(PC)机实验平台为主的实验,并多次修改教材。为适应单片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控制等应用领域的发展,于1998年开发了MCS-51实验平台。于2000年引入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接口电路设计。
2006年开始将X86的部分软件实验改为随理论课程的实验,以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实验课程中强化了硬件设计实验。目前,在同一个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同时向学生提供8086及MCS-51两种实验平台,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实验平台。而这2个平台的实验内容,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微处理器的实验。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实验教材《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实验课程的开设对象从最初的电子工程系,扩大到信息学院的电子信息、医学电子学、通信、微电子,以及非电类(如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系、电光源与照明系)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