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
学生主观评价
发布时间: 2009-08-17   浏览次数: 92

 

譬如说,桑玉成教授在期末考试的同时,请学生对参与这门课程以及大致的收获作一个“主观评价”。以下就是这个主观评价的基本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对这门课的认同情况:
 
《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学生主观评价
 
为反映修读学生对上这门课的一些基本情况,教师在期末考试的同时,请学生对参与这门课程以及大致的收获作了一个“主观评价”。评价采取了记名选择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在作出相应选择的同时提供依据。以下就是学生主观评价的统计及简要分析。
 
共有149人参加考试,144人进行了关于主观评价的填写。具体见下表:
 
 
 
 
 
主观
评价
类 别
等 级
(5为最高, 1为最低)
依 据
   
5(105)
占72.9%
4(34)
占23.6%
3(5)
占3.5%
2
1
 
 
见注
小 论 文
5(58)
占40.3%
4(65)
占45.1%
3(21)
占14.6%
2
1
课堂发言
5(17)
占11.8%
4(38)
占26.4%
3(43)
占29.9%
2(30)
占20.8%
1(16)
占11.1%
总体收获
5(71)
占49.3%
4(69)
占47.9%
3(4)
占2.8%
2
1
 
注:
一、在出勤方面,选4或3的依据多数在于因为竞赛,开会等原因缺了一至两次的课;
二、小论文:40.3%的人认为自己在小论文上花了很多的心血,59.7%的人因为对于小论文的质量不是很满意而选了4或3;
三、课堂发言:本课共有5次的上台演讲的机会。积极参与并踊跃提问的多选5或4,但从答卷中看,更多的把实际参与的积极性作为标准,包括别人发言时自己是否认真的在听,是否在课下有积极地和同学交流。他们认为当自己有意识在参与了(哪怕没有上台演讲或发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属课堂发言。一般这些同学多选3或4;
四、总体收获:97.2%的同学觉得收获很大。在内容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个总体了解,对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同学认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改变了以往对于政治课的偏见,因为教授授课方式新颖,不拘泥于课本,使他们获得新的视野和学习方法。同时课堂讨论有利于他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有部分同学觉得课时有些少,刚有点体会就结束了,很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