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
通识教育与体育(3)
发布时间: 2011-10-31   浏览次数: 53

 

刘佳

 

        何谓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概念,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然而至今对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综合中西方各家观点,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全才即非专业性、非职业性人才,重点在育而不在教,学生们可以通过多样化选择来自由地成长。

         那么,在所谓的全面性通识教育中,体育究竟占据了怎样的位置?体育教学又为当代大学教育创造了什么意义?就此问题,我认为大学体育的意义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强身健体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他深刻意识到中国旧教育是“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结果是“拼命读书,始有近视,继而驼背,始而吐血,以至于夭折。”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逐步萌发起来。1923年他在至程仲沂的信中写道:“体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由这些信件,陶行知揭示了健康与人生、与学问的关系,这充分说明健身思想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健康的身体往往是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鉴于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现象,大学体育课的开设便尤其有意义了。一方面,通过适量的运动,人体的各项机能和新陈代谢都将得到改善。每一次在网球课上挥洒汗水,我都能感觉到身体正在做深呼吸,运动的确能改善身体状况。而另一方面,体育课的存在更是一种提醒,提醒每一个大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虽然这种效果并不明显,但也确实督促了我一个学期的积极锻炼.

二、调整心态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其中一个突出表现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老师也曾告诉我们,五分之一的复旦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正是由于这种不良心理的影响,各所大学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学生自杀事件。这也为当代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要做的并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已。作为从校园踏入社会的转折,大学时期成为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然而,很多同学并不认为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或者不愿意与心理医生接触,这时,体育运动便可以充分发挥它在调整心理状态方面的优势,以帮助同学们克服不良心理。体育锻炼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的特点,因而有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概念的强化、群体意识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疲累心理的消除。很多时候,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都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之前的不快。每一次全心投入到网球的联系中时,我也会感觉到一种万物皆空、烟消云散的畅快,这种感觉便可以无形中释放心理压力,给予心灵自由呼吸的空间。并且,户外的运动总是带有强烈的吸引力,那暖暖的阳光不仅可以为身体带来舒适,也能温暖人的内心。

       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发展方面都能保持完美的状态。由于学生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且最能有效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的手段是体育教育,所以体育教育的优劣影响深远。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为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体育是通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意义,方能达到通识教育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