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哲学课程历史
发布时间: 2009-08-15   浏览次数: 404

中国大陆的高校中,开设基督教方面的课程,从事有关基督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还是相对来说新鲜的事情。大学的基督教教育与神学院的基督教教育有什么不同呢?大学的基督教教育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念和方法呢?在此从一个较为宽广的视野出发,结合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科的整体课程安排,以及近年来复旦大学文科平台课的开设,谈一点体会。

 

历史

复旦大学哲学系于1997年设立宗教学专业的硕士点,每年约招收约5名硕士生;于2000年开始招收宗教学专业的本科生,隔年招生一次,每次20人左右;于2001年设立宗教学博士点,开始招收宗教学的博士生,每年约3人;并开展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先后接受研究基督教、道教、佛教与文学、民间宗教的博士后工作人员共三名。第一届宗教学专业的本科生24名,已于20047月毕业。

此外,还与上海市三自爱国会合作,于2003年开设两年制的宗教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目前38名来自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的牧师、传道员已进入第三学期的学习。

复旦大学是一所有基督教渊源的大学。复旦大学的创立人和第一任校长马相伯是天主教耶稣会会士。复旦大学原名“复旦公学”、“复旦学院”,脱胎于震旦学院。震旦学院也是由马相伯创立的,是一所借鉴耶稣会的教学模式建立的教会院校。复旦大学当初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自然受到耶稣会的影响,但也表现出马相伯力图结合中国国情和赶上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改革精神。后者也是导致他与法国在上海的保守的耶稣会会士发生冲突,从而离开震旦,另建复旦的原因。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李登辉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也是一位对基督教有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复旦大学的办校模式在李登辉领导下溶入了耶鲁大学的某些风格。但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震旦学院还是当初的复旦大学,与神学院还是有着重大区别的。即使震旦学院,马相伯就已经规定三条原则: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复旦学院则是一所哲学、文学、政法、数学、理化,旁及制造、驾驶等门类的世俗学校。

当然,复旦大学的这一基督教的渊源关系,在1949年后中断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在文革之后,复旦大学在全国各高校中率先恢复了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其中哲学系尹大贻先生《基督教哲学》(198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书堪称1949年以来大陆第一本关于基督教哲学的专著。2002年发表胡景钟、张庆熊主编的《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发表《基督教神学的范畴——历史的和文化比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春,复旦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以本校哲学系为主,联合本校其它院系如历史系、中文系、外文系、社会学系、国际政治系从事跨学科研究。该中心主要研究课题涉及基督教哲学、教父神学、近现代西方基督教神学、中国基督教史、圣经研究、宗教对话、宗教与国际关系、美国宗教等领域。该中心自成立以来与海外二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关系,前后邀请四十多位海外学者来本校讲演和授课。该中心已经建立网站,并编辑出版《基督教学术》年刊,第一辑和第二辑已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出版。

与欧洲、北美的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相比较,已经与香港、台湾和一些有着基督教教会背景的大学相比较,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中国大陆的高校有着如下特点:

(1)    中国大陆的高校没有神学系;

(2)    中国大陆进入大学宗教学系或宗教学专业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没有明确宣认的宗教信仰的,很少有受洗的基督徒;

(3)    中国大陆宗教学系或宗教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不在宗教界(基督教界、佛教界、道教界等)工作。

面对中国大陆高校宗教学教学的这种情况,我们常常听到来自两方面的责难。一方面来自某些对宗教缺乏理解的管理层干部和学生的家长,他们担心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督徒、佛教徒等;另一方面来自某些热心传教的基督教界人士,他们责怪我们只把基督教当作学问研究,不直入基督教的生命,不向学生传教。对于第一种意见,我们的回答是要区分宗教和宗教学;对于第二种意见,我们的回答是要区分宗教系和神学系。我们并不认为我们只把基督教当作学问研究。我们的基督教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是以基督教的文化底蕴为根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