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哲学
教学理念
发布时间: 2009-08-15   浏览次数: 133

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是我们从事基督教教学的基本理念。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其基督教教学自然有不同于基督教神学院的特点。我们不像神学院那样,以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和宣教布道的能力为主,而是希望通过基督教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并在信仰自由的原则下由学生自己确立其终极关怀和为社会服务的献身精神。

基督教与人文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教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举例来说,歌德(Goethe)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家,他在思想成熟的后期做出这样的断言:“让知识和灵性的文化尽其所能地进步,让人类精神尽其所能地扩展;离开了基督教的宏伟壮丽和道德感召(这在福音书中随处可见),就谈不上人类精神的任何进步。”基督教对于整个人类精神的进步无疑是巨大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

大学生毕业后要服务于社会。一个宗教学专业的学生要关心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问题,从终极关怀的高度出发为大众服务。对于一个学习西方哲学的学生来说,有必要反复提到苏格拉底的名字,对于一位学习基督教的学生来讲,势必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到有一个名叫耶稣的人曾经生活在世人之中,他为了拯救人类而献身于十字架。不论一个人持何信仰,不论他信不信基督教,都能从耶稣的生平事迹中学到为普世大众服务的献身精神。

大学的基督教教学,虽然以学术研究为主,但在这种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寻求领悟什么是终极实在,并把自己的生命安放在终极实在的基础上,从终极实在那里获得精神力量和希望。我们激发对人类的命运和福祉的终极关怀,培养一种对人类世世代代和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基督教像其他宗教一样,虽然不能解决世界上的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具体问题,但是它可以提供单靠经济计划、政治纲领和法律条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内在取向的改变,整个心态的改变,人的心灵的改变,以及从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向一种新的生命方向的改变。这种总体上的价值取向的改变,不是靠简单的灌输所能得到的,而是要靠师生们在学习和总结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史和反省自己活生生的经验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良知来实现。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宗教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断言某一宗教是人类得救的唯一之路。世界上的各大宗教都有终极关怀和人文精神,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基督教深刻地看到人的有限性。面对无限的上帝,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关于世界、人类、终极实在、得救和解放的方式还知之甚少。即使基督徒主张,他们有关上帝的知识是启示的知识,他们也须记住上帝是在历史中进行启示的,而这样的启示仍然没有结束。终极实在的启示之光不仅照射在基督教的文化区域内,而且也普照世界各地。因此,各种文化区域中的人,各种不同的伟大宗教传统,通过互相交流,有助于促进对终极实在的认识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因此大学的宗教教育要提倡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信仰的人。毋庸否认,在世界的宗教史上,发生过许多不宽容的事件,造成许多流血冲突。但是这不属于宗教的精神实质。即使在历史上频频出现宗教战争和镇压异端的基督教中,还应看到,真正反映基督教精神实质的是耶稣基督本人在与不同信仰的人打交道时身体力行的宽容态度:耶稣生活在希伯来的宗教信仰的传统中,他传递上帝国的福音,但他对一位叙利亚-腓尼基妇女和一位罗马军官的信仰采取友好态度,他表彰撒马利亚异教徒爱邻人,而这甚至激恼了他的某些犹太同胞。

大学是崇尚理性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在进行宗教研究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事实,以说理的方式进行合情合理的论证。我们不能以武断的方式推崇一种观点和禁止另一种观点。宗教信仰在大学里要以处理学术问题的方式来讨论。我们应该看到,宗教并非单纯是信仰。例如,基督教的神学从一开始起就是希伯来的信仰与希腊哲学的结合。如果说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仰”的话,那么哲学的一种重要特征就是“说理”。“信仰”给人以希望和动力,“说理”则使人的头脑清醒起来,减少由于盲动带来的损失。一方面基督教神学要通过哲学为其宗教信仰论证,另一方面哲学又通过理性的论证批判某些宗教观点,起着某种“启蒙”的作用。基督教的思想就是这种哲学与神学间既合作又对立的运动的结果。因此在基督教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正题”和“反题”,每一个看起来十分精致,无暇可击的论证的建立,或迟或早会遭到一个更加有力的论证的反驳。正是这种互相说理的论辩推动着基督教思想的发展。虽然这样的论辩没有也不可能有最终的结果,但是它们锻炼了人类的理智,促进人类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最高层次的问题。

大学的基督教教学也要正视基督教在历史上的失误之处。这种失误表现在宗教战争、异端迫害、以信仰的名义反对某些新兴的科学思想、教会随着势力的扩张而出现某些高级教职人员或僧侣的腐败、争权夺利等诸多方面。承认这些过错,对于一位信仰者来说也许是一场痛苦的经验,但是只有公正地评价历史上的功过,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有利于宗教和社会的发展。举例来说,政教分离的原则的建立,就是建立在总结历史上无数次血腥的宗教战争的基础之上的。“前车覆,后车试”,不要重犯历史上的错误。大学的基督教教学要客观、中肯、全面地评价基督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是是非非,清醒地看待复杂的宗教现象,使学生学会通过反思历史为现代的实践定向。

总之,我认为大学的基督教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为主导理念,进一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怀、宽容的态度、笃实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志愿。

内容特色

复旦大学的“基督教哲学”课程是在宗教专业的课程的总体设计下进行的,近年来也推向全校的文科平台课。这一课程设计有如下特点:

一、 兼顾各大宗教,课程设制平衡。大学的宗教学专业应开设有关世界各大宗教的课。不应使某一个宗教独领风骚,而要兼顾诸宗教课程间的平衡关系。本课程虽然名为“基督教哲学”,但注意与其他宗教和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并建议学生还可选听复旦大学宗教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如:佛教哲学、佛教史、伊斯兰教的理论与历史、道教的理论与历史、犹太教的理论与历史等课程合。考虑到中国宗教的特殊情况,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特殊性,希望学生还能去听“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的课程。

二、注重宗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神学院不同,大学的宗教学专业的基督教教学是一种学术性的专业教学,是把基督教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在此要注意宗教学和宗教的不同。宗教学不同于宗教,是一种专门的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和宗教学。这在国际学界已是通行的看法,但在中国总还有某些人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他们往往把宗教本身与宗教学混为一谈,不把大学的宗教专业当作人文学科的一个专业,而相反把它与佛学院和神学院等以信仰为主的学习等同起来。由于大学的宗教学专业注重知识性和科学性,“基督教哲学”这门课程虽然不可避免地要讲到基督教的信仰,但我们的重点正如该课程名称所指明的是基督教哲学,而且学理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