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哲学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主要经验
发布时间: 2009-08-15   浏览次数: 119

基督教哲学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主要经验

(一)以教学为基础推动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显著

在该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其中教学活动涉及的领域分为两个方面:改进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的内容含量。前者则随着教学的需要和发展采取多种手段改进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后者主要是编写教学材料、辅导学生写作、建立相关网站(www.bigyi.net),主动跟进最新知识并把研究成果及时地反映到课堂上来,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之同时,注重加大课堂教学的的信息量。

具体地说,为了推进教学,在哲学系、研究院的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种教改项目和措施,其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主要有:为进一步促动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扩充性资料用以供学生自学和将来进一步学习时使用,其中主要有:(1)推荐网站材料;(2)自行印制教学辅导材料,如将曾尚未出版的《西方宗教哲学文选》的材料印制给学生;(3)自行刻录相关大容量的教学材料,如西方主要经典的英文和德文版本,由学生自愿购买;(4)推荐国内外的相关教学材料和相关学术著作,供学生进一步研习,这些部分集中包括在《基督教神学范畴》一书的参考书目之中。5)开出系列参考书籍,其中有本课程成员的专著或译作(6)及时编写资料供学生对参阅(7)开放西方哲学图书资料室,学生随时都阅读相关书刊。

注重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本课程组织学生参观上海基督宗教场所,了解当前宗教生活,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时主讲教师把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带进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围绕重大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如罪恶问题,人类本性问题等。本课程的教师积极要求学生参加在复旦举行的各种基督宗教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开拓他们的眼界,参与到各种前沿问题的讨论之中。本课程利用复旦大学多媒体教室教学,教学环境优良,其中话筒的扩音功能优良,可使用影像材料、声音材料,以及课堂环境监控。学生均已经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熟练地使用网络,可自由利用复旦大学校园网检索、下载资料,进行教学和学术方面的交流。

本课程长期以来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另外主要有:(1)课堂讨论,即选定某个主题,课前推荐相关书目,有中青年教师进行指导,重点辅导几位学生进行主题发言,然后在课堂上先请学生做主题发言,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指导,由此帮助学生收集和使用资料,运用现存的资料、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论文写作;(2)课堂辩论,就教学中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论题,组织学生筹办两个辩论对,分为正反方,先有教师进行辩前辅导,然后在课堂上由双方自由辩论,各称己见,最后教师就相关主题予以评论,由此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切身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3)专家讲座。结合教学进度和教学主题设计的需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利用教学时间开设专题讲座,例如邀请加拿大维真学院的Edwin Hui教授主讲“基督教人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等。(4)学生备课,参与教学。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个别主讲论题事先布置和指导一、二个学生备课,然后讲授,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做评述。(5)注意课后跟进。为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扩充本课程的信息量,在教材之外,自行翻译或直接采用一些最新的资料发给学生,并将材料挂在网上,供学生查阅;所有教师的电邮提供给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6)注意时代性。为了使学生了解基督教的精髓,我们把本课程的教学与中国传统的思想以及当代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宗教对话和中西思想交流的乐趣;(7)改革考试方式,即采取命题作文方式考试,要求学生在阅读相关原著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内容撰写论文。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拓展知识面,在教学手段上,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充学生的知识总量,了解前沿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改革主要体现在,初步形成无纸化教学模式,即从教学的教案、课堂讲学、作业提交和修改、答疑和教学交流均基本上通过电子手段进行,具体地说:制作教学软件,并将相关的电子材料登载于网站,为全体学生共同享有;利用DVDVCD技术播放与教学相关的电影、电视和其它电子资料:(3)收集整理学生和教师的电子邮箱,及时反馈教学中的问题和要求,并及时予以解决,这样既节约时间,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随时改进教学中的问题,满足学生的要求。另外通过这种途径,解决一个学生的问题可以同时 解决其他同学中可能潜在的难题。

本课程教学效果及其明显,在本校内选本课程的学生人数多,另外校外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旁听;在课堂接受教育的学生成绩优良,其中至少有5位硕士研究生根据课堂教学和自己的兴趣,进一步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其中已经有1位在美国、1位在德国、两位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宗教哲学;至少有4位围绕该课程撰写了相关博士论文,其中主要涉及康德的道德哲学、阿奎纳的自然法、犹太教哲学和当代新教神学等领域;至少有8位本科生已经在读硕士研究生,专门从事基督教哲学的相关问题研究。

(二)以教学带动科研的发展。

在该计划执行过程中,其中相关的科研部分获得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主要有:《复旦大学宗教学科建设与教学探索》,载于《当代宗教研究》,20033月,张庆熊著。另外该课程的完成者发表论主要有:刘平博士撰写论文20余篇(2001年以来);主要有:《全球化挑战基督教神学的回应》,《维真学刊》(加拿大),第九卷2001年第三期总二十五期;王新生博士撰写论文10余篇(2001年以来);朱晓红博士撰写论文10余篇(2001年以来);主要有论文《信仰的理解与实践》,载于《现代国家与大公主义政治思想》(香港)。

总之,本课程的特色鲜明在教学内容上,将基督教思想史和核心范畴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历史性和共时性地把握基督教思想脉络;在主讲基督教核心思想时,将中国思想史和基督教核心范畴对比穿插其间,有利于学生从自身的文化背景来了解基督教思想;在教学手段上,基本上做到无纸化教学,适应并体现了21世纪新时代的要求;在教-学关系,本课程史料详细,脉络清楚,论证得当,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和分析基督教的核心思想,适合本科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形成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适应复旦大学在21世纪成为研究性大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