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学导论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2009-08-13   浏览次数: 100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结构分析是化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分子光谱、磁共振谱、质谱、能谱、x—射线衍射谱和荧光谱等。原来这些结构分析的教学内容分散在化学系的各基础课程中——《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中讲授各种结构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仪器分析》中讲授常用的各种结构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而在《有机化学》(以及《无机化学》)介绍了各种类型化合物的四大谱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由于分散讲授,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同时由于原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开课时间上缺少紧密的衔接,客观上给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上述教学内容带来了困难。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曾建议将分散在各课程中的结构分析内容抽提集中以后,开设一门新的以结构分析为主线的化学专业主干课程。
    近年来,按照复旦大学化学系“以整个自然科学为基础,以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为主导,以有机物和无机物为对象,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并重实施化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对化学系的基础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按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将原来分散在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中关于结构分析的内容集中在一起,经过重新组合,并补充加强了除原来四大谱以外的其他结构分析方法,形成了一门新的基础课程——谱学导论。同时其他课程的课时做了相应调整。并从1996年开始进行教学实践。
     在课程建设初期,由于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跨度很大,而教师的知识结构有限等因素,课程内容中有机化合物谱图解析和x射线衍射技术占了主要部分。针对上述问题,化学系组织相关教师,经过长达两年左右时间的反复讨论,根据课程目标,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要求。1998年开始,按照新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系主任范康年教授和两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组成了《谱学导论》教学小组。与此同时,在1999年我们组织了一批长期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组成教材编写小组,用两年时间编写完成了国内第一部《谱学导论》讲义。教材编写小组成员有的熟悉谱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有的熟悉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谱学测量仪器,也有的擅长谱图解析。这些专长都在教材中有所反映。如分子光谱部分中,不仅介绍了经典的光谱理论,而且对于最近发展十分迅速的高时域分辨光谱技术及其异乎于经典光谱的奇特的非线性现象也有触及。这些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是十分有益的。讲义初稿完成以后,在国内的几所著名高校广泛征求了意见,获得了很好的反映。南京大学的基地班和浙江大学基地班试用了这些讲义,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2001年,经过再次修改润色,教材作为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书中所有图谱制成光盘和教材同步出版。
和原来按照对象或理论体系设置纵向课程不同的是,本课程采用了按功能横向设置的新思路。新的课程融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仪器概况和解谱方法于一体,强调基础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强调培养学生应用化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原来相比,在基础课总课时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整个知识结构更合理,讲授更系统透彻,更容易使学生对化学中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近两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上述课程建设思路是合理可行的。所以,本课程的建设对于改善化学基础课程的结构有良好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本课程从最初开设到至今已经7年。获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将原来分散在几门基础课中的内容有机系统地联系起来,组成相应的综合性横向课程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并在教材中得到了反映。在开设《谱学导论》课程的同时,其它课程的课时已经做了相应削减。已经建立了合理的教学梯队。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版的教材编写和出版,本课程建设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复旦大学创建名牌课程,曾经得到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课题”立项和上海市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建设课程资助。2001年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了《谱学导论》讲习班,全国20多所高校的教师参加了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