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教学内容
发布时间: 2009-08-12   浏览次数: 2158

 

在世界经济运行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难于解释现代经济发展、传统西方经济学教材难以适应现代中国国情、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难以吻合现代大学生需求。尽管西方经济学是“泊来品”,但摸索一条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目标相称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新路,成为复旦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的不变追求。
首先,因材施教,开设“重点不一、层次不同”系列课程。

我们以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主干,开设了“重点不一、层次不同”的宏观经济学系列课程。一方面遵循传统,按学历教育层次,分别开设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宏观经济学初级、中级、高级宏微观课程;一方面,锐意创新,跳开传统方式,在本科生阶段就划分基础理论教育和前沿理论介绍。引导对宏观经济学特别感兴趣,有志攻读硕博士研究生并从事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同学先行接触前沿理论。为此,我们将宏观经济学课程多元化。比如:有以介绍最新理论发展为目的的“宏观经济学前沿理论”,有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有以相应的论文和专著为支撑的“现代产权理论”;有以介绍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为主的“西方非均衡经济学——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等等。由此,在复旦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学学科体系。

本科:宏观经济学A;宏观经济学前沿讲座;非瓦尔拉均衡;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 劳动经济学

硕士研究生: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非均衡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环境分析;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

博士研究生:高级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讨论;宏观经济学前沿讨论;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宏观经济数理分析

其次,求同存异,对基础必修课教学“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保留个性化教学”。如很多理论课程一样,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都是各自为阵的。教师们自行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教材、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己拟订的考试试卷、批阅自己教授的学生考卷。这样做的弊端是很难确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成绩A、B、C、D的含金量是不同的。学生们普遍采取的对策就是“听课听讲课好的,选课选给分松的”。这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从2002学年开始,我们根据复旦大学教务处的要求,将本科生的宏观经济学设为全校“平台课”,确立了“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保留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求所有老师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确定教授内容,而后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确定教学质量。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学生开始高度紧张,不再存有单看一本教材、单听一次复习课、单和老师搞好关系就能得个好成绩的侥幸心理。其次,老师开始高度投入,不再海阔天空、一发不可收。当然,我们也充分尊重各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尽可能的在统一的原则下保留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比如:在章节讲述顺序的安排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体系展开。我们不断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和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修订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从西方经济学课程引入中国、引入复旦至今,教学大纲已经过无数次修改。最早,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是教授一章、批判一章。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时刻注重将最新的经济理论引入教学,强调西方经济学不仅提供语言、技术和命题,还提供思考和解释问题的多维视角和思想;不仅旨在讲述两百年来经济学关于最优配置的逻辑框架,演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架构,还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乃至“世界观”。希望学生不仅通过学习,把握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弄清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还应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在这样的宗旨下,我们不断修订教学大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学生的需要。目前,最新拟订的全校本科生西方经济学平台课教学大纲已得到学校教务主管部门认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学生高度评价(参见附件《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宏观经济学在教学方面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相关著作、论文和教科书作为支撑,案例丰富,内容翔实、逻辑自成体系。学生通过学习,综合能力大大提高,不仅能够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还能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还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