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审计准则第16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一、引言
  1.正如国《际审计准则第15号》所指出的,在电子数据环境下,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没有改变。但是,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中,审计程序的应用可能要求审计人员考虑使用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这方面的各种计算机使用技术即称之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2.《国际审计准则第15》讨论了如下一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输入文档资料和可见审计线索的缺乏可能要求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应用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能改善审计程序的效果和效率。
  3.本准则的目的在于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南。它适用于所有涉及任何类型和大小的计算机的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场合。关于小型商用计算机环境的特别考虑,在第24条中予以讨论.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说明
  4.本准则只说明两种普遍应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用于审计目的审计软件和测试数据。但是本准则提供的指南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审计软件
  5.审计软件由审计人员使用的计算机程序构成,作为其审计程序的一部分,用来处理被审单位会计系统的重要审计数据。它可能由程序包、为特定目的而编制的程序和实用程序组成。无论程序的来源如何,审计人员应在使用之前证实其对于审计目的的有效性。
  ·程序包是用来执行数据处理功能的通用计算机程序,其功能包括读取计算机文件、选择信息、完成运算、建立数据文件以及以审计人员规定的格式打印报告。
  ·为特定目的而编制的程序是为在特殊环境下完成审计任务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这些程序可以由审计人员、被审单位或审计人员委托的外部程序设计人员编制。在某些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被审单位的程序或将其略加修改加以利用,这样可能比开发单独的程序更为有效。
  ·实用程序是被审单位使用的、用来完成一般的数据处理功能的一组程序。例如排序、建立和打印文件等程序。这些程序一般并非为审计目的而设计的,因此,可能不具有诸如自动合计记录数或生成控制总数等功能.

  测试数据
  6·测试数据技术是在实施审计程序时通过向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输入数据(如业务样本),并将计算机处理结果与预先确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的方法。其用途举例如下:
  ·测试数据用于测试计算机程序的特别的控制,如联机口令和数据存取控制;
  ·从以前处理的业务中选择部分业务,或由审计人员设计模拟的业务,用于测试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特别的功能特征。一般将这些业务与被审单位的正常业务分开进行处理;
  ·将测试数据用于整个测试程序,通过建立一个虚拟单位(例如一个部门或职工),并在正常业务处理过程中将测试业务归入该虚拟单位。

  三、计汀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利用
  7.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被用于完成各种审计程序,包括:
  ·业务和金额的细节测试,例如,利用审计软件测试计算机文件中的所有或部分业务;
  ·分析检查程序,例如,利用审计软件鉴别非正常的波动或项目;
  ·一般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例如,利用测试数据来测试程序资料室的存取手续;
  ·应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例如,利用测试数据测试程序化控制的功能。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8·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审计人员应考虑将手工审计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适当地结合起来。在决定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经验;
  ·是否可取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及适当的计算机设施;
  ·手工测试是否可行;
  ·效果与效率;
  ·时间因素。

  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经验
  9.《国际审计准则第15号》讨论了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实施审计以及在向其助手委派工作或利用其他审计人员及专家的工作时应具备的技巧和能力。特别重要的是,审计人员应当在计划、实施和利用其所采用的特定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结果等方面具有充分的知识。所需要的知识水平应视所采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被审单位会计系统的特征和其复杂程度而定。因此,审计人员应当认识到,在某些环境下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能比在其他环境下要求具有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否可取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及合适的计算机设施
  10.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是否可以取得计算机审计技术、合适的计算机设施及必需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及其文件。当利用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不经济或不切实际时,审计人员可以计划利用其他的计算机设施。例如,由于审计人员的程序包与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不兼容时,审计人员应当对计算机设施能按本准则第18一21条所述加以控制进行合理的预期。
  ll.可以要求被审单位的人员在方便的时候提供处理设施,在诸如将程序装入被审单位系统和运行等工作中提供帮助,按审计人员要求的格式提供数据文件的复制品。

  手工测试是否可行
  12.许多电算化会计系统在执行处理时不提供可见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手工测试是不切实际的,在会计处理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缺乏可见证据的情况。例如:
  ·在发货单联机输入的情况下,可能并不保留输入文档资料。另外,有些业务,如折扣和利息的计算等,可能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执行,不保留单个业务的可见的授权记录;
  ·通过计算机处理的业务可能不产生可见的审计线索。发货通知单和供货发票可能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匹配。另外,程序化控制手段,如检验顾客赊销限额,只在出现例外的情况下才给出可见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是否全部业务都已经过处理可能没有可见的证据;
  ·输出报告可能并非系统给出。此外,打印的报告可能只包含汇总会计数,而有关的细节则保存在机内文件中。

  效果与效率
  13,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改善审计程序取得和评价审计证据的效果和效率。例如:
  ·利用计算机可以对某些业务在同等费用情况下进行更有效的检查,可以检查全部或大量的业务,而采用其他技术则只能就较少的一部分业务进行检查,
  ·应用分析检查程序,可利用计算机对业务和金额细节进行检查并打印非正常项目的报告,取得远较手工方法更高的效率;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广泛的实质性测试要比单纯依赖控制和符合性测试更为有效。
  14.可能需要由审计人员考虑的与效率有关的事项,包括:
  ·计划、设计、执行和评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时间安排;
  ·技术检查和援助工作所需的时间;
  ·表格的设计与打印(如确认表);
  ·输入数据的键入与核对;
  ·机时。
  在评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效果和效率时,审计人员可以考虑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生命周期。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初次计划、设计和开发常常使以后各期的审计受益。

  时间
  15·某些计算机文件,如详细业务文件,往往只保留较短的一段时间,当审计人员需要时,可能得不到机读形式的数据。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对所要检查的数据的保留做出安排,或者为了取得这些数据而改变其时间安排。
  16.在执行审计的可利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计划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因为这样可比其他方法更好地满足其时间要求。

  五、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
  17.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主要步骤如下:
  (a)确定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目标;
  (b)确定被审单位文件的内容和可接触性;
  (c)确定进行测试的业务类型;
  (d)确定对数据的执行过程;
  (e)确定输出要求;
  (f)确定参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设计和应用的审计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
  (g)精确估计成本和收益;
  (h)保证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保持适当的控制和文档记录;
  (i)行政事务的安排,包括必要的技能和计算机设施;
  (j)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k)评价其结果。

  控制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
  18·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应保持在审计人员的控制之下,以为其应用符合审计目标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详细规范提供合理的保证。控制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的具体程序,将依具体的应用而定。在建立审计控制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考虑到如下需要:
  (a)批准技术规范,并对涉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的工作进行技术检查;
  (b)检查被审单位的一般控制,这将有助于保持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完整性。例如,程序修改和计算机文件存取的控制,当这些控制难以依赖以保证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完整性时,审计人员可以考虑在另外的计算机设施上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处理;
  (c)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保证输出具有适当的完整性。
  19·由审计人员进行的对审计软件应用的控制,应包括:
  (a)参与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和测试;
  (b)检查程序编码,保证其与详细的程序规范相一致;
  (c)要求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人员检查操作系统指令,为软件在被审单位计算机上运行提供保证;
  (d)在对主要的数据文件进行处理之前,先将程序在小型的测试文件上运行;
  (e)保证使用正确的文件,例如,检查外部证据,如用户保存的控制总数等;
  (f)取得审计软件具有计划中规定的功能的证据,例如,检查输出与控制信息;
  (g)制定适当的安全措施以为被审单位的数据文件提供安全保证。
  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运行期间,没有必要要求审计人员亲临现场以保证控制。但是,审计人员亲临现场能够提供实际上的便利,例如,能够控制输出的发送并保证错误的及时改正,如使用了
错误的输入文件。
  20·由审计人员进行的对测试数据应用的控制,应包括:
  (a)控制跨越几个数据处理周期的测试数据的提交顺序;
  (b)在提交主要的审计测试数据之前,进行只包括少量测试数据的测试运行;
  (c)对单项业务及其总额预计测试数据的输出结果并与实际测试数据输出结果相比较;
  (d)证实处理测试数据的程序是该程序的最新在用版本;
  (e)对处理测试数据的程序痉被审单位在整个审计适用期间内使用的程序取得合理的保证。
  21.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时,审计人员可以要求被审单位具有广泛的计算机知识的人员的合作。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当对被审单位人员不会不适当地影响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测试结果提供合理的保证。

  文档记录
  2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工作底稿及其保存程序的标准应与整个审计一致。为了便于与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相关的技术底稿的保存,可以将其与其他工作底稿分开保存。
  23.工作底稿中应当包括说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的充分的文档记录,例如:
  (a)计划
  ·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目标;
  ·采用的具体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
  ·实施的控制;
  ·人员组成、时间安排和成本估算。
  (b)实施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准备与测试的程序和控制;
  ·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完成的测试的细节;
  ·输入、处理和输出的细节;
  ·与被审单位会计系统有关的技术信息,如计算机文件结构。
  (c)审计证据
  ·提供的输出;
  ·对输出所进行的审计工作的说明;
  ·审计结论。
  (d)其他
  ·对被审单位管理人员的建议。
  此外,对未来年度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建议做文档记录可能是有益的。

  六、小型系统计算机环境中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
  24.本准则中所述的一般原则也适用于小型系统计算机环境。然而,在此环境下,应对以下各方面予以特别的考虑:
  (a)一般控制的水平可能便审计人员较少地依赖内部控制系统。这将导致:
  ·更加强调业务细节和金额的测试以及分析检查手段,这可能会提高某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效果,特别是审计软件;
  ·应用保证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发挥适当功能和被审单位数据有效性的审计手段。
  (b)如果数据处理量较小,手工方法可能更为有效;
  (c)审计人员可能无法从被审单位得到足够的技术帮助,导致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无法应用;
  (d)某些审计软件包不能在小型计算机上运行,这就限制了审计人员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选择。然而,可以将被审单位的数据文件复制并在另外的合适的计算机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