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结构


教学团队由三位教授、三位副教授组成,均为中青年教师,知识结构全面,教育素质优良。

课程负责人何光辉教授为复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世界经济系、财政系和保险系本科生授课,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认真备好每一次课,非常强调课堂互动,进行启发性或检验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某个概念或者现象的理解。除了教材之外,结合国内外金融热点问题讲解相关理论;并在期中阶段为班级学生布置自主研究课题,由学生自由组队,进行小组探究,或者就货币银行方面的热点问题以课堂辩论的形式深入探讨交流。何老师的授课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其他五位老师分别是沈国兵教授、周光友副教授、徐明东副教授、张涛副教授和杨长江教授,他们各自为世界经济系、经济系、财政系、东北片和二专授课,均具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

何光辉

女,经济学博士,金融学教授(Professor in Finance),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银行,公司金融,数字金融,跨国并购,国际金融。20093月至20103月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英国与一些国际知名教授进行合作交流。

开设《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专题》、《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证券投资与技术分析》、《欧美金融史》等课程。编著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于20169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考虑到现有国内教材“有形无神”的不足,本教材重新布局和构建一个有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各部分内部章节自成一体且彼此之间又层层递进的货币银行学体系。

先后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核心以上的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课题1项;上海社科基金1项;入选2011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4项省部级奖项。被授予2006-2007年度复旦大学巾帼建功创新奖;荣获2010年度“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文科科研成果个人奖”

沈国兵

男,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系与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20033月,获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理论经济学提名论文。2006年荣获“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2011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称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

20089月至20099月,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在英国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做国际经济学访问学者一年,参加国际会议2次。20101013-20日,受俄罗斯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经济系邀请,参加“经济现代化:问题和前景”国际会议。20111023-28日,应邀出席瑞典Lund大学主办的Lund-Fudan Economic Forum 2011双年会,并作主题发言。20141223-29日,应邀出席土耳其Koç University主办的Koç-Fudan Economic Forum 2014双年会,并作主题发言。20158月至20162月,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在英国Oxford University做国际经济学访问学者半年。

出版学术专著5部:《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贸易及非贸易效应研究》、《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定下强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分析》、《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与中美双边贸易问题》、《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和《汇率制度的选择:兼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启示》(经济科学出版社)。主编教材3部:《国际金融》(北大出版社和上财出版社)。第一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11BJY14204CJY02107BJY012)、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2006BJL0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金1项(08JJD790138)、第43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1项(2004-A-13-Q)、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项(2011C)。第一负责人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15AZD058)、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13JJD790005)、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1项(11SG10)。

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被SSCI收录2篇、被Econlit收录5篇,被CSSCI收录50多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多篇,复印报刊全文转载10多篇。参加海外国际会议6次,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11篇,商务部高级研讨会论文4篇。

连续10多年主讲本科生专业核心课2:《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主讲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课程《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生专业公选课2门:《中美贸易前沿问题研究专题》和《汇率制度理论研究》;主讲留学生EMA和本科生课程2门:Monographic Study on Chinese Finance for EMA Master,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Finance Development for Foreign Students。指导研究生54名(14名留学生、34位已毕业);指导本科生12名,已毕业。主编完成《国际金融》教材3部。曾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博士生班级班主任、辅导员。

现任中国世界经济协会理事,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杂志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s, China & World Economy, JCEFTS、《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和《财经研究》等匿名审稿工作。

获得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1项;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3项;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3项、商务部贸易救济研究奖3项;2005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理论经济学提名论文奖,以及其他校内外奖励9项等。

周光友

男,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现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复旦-斯坦福中国金融科技与安全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专业硕士(互联网与大数据金融方向)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电子货币、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其中对电子货币和互联网金融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具有多年的银行工作经验。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等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SSCI一区,影响因子3.49)、“SustainabilitySSCI二区,影响因子2.18)等SSCI上发表论文7篇,在EI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是《经济学季刊》、《管理科学学报》和《金融研究》等国内多个权威期刊和“Sustain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等多个国际SSCI期刊的审稿专家。出版学术专著3部,编著出版《互联网金融》教材一部。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多项。目前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互联网金融创新、电子货币替代与货币供给决定机制研究”。

主讲本科生课程:货币银行学、网络金融、互联网金融(MOOCs,目前选课1.8万人);主讲研究生课程:金融理论与政策、货币银行专题、互联网金融专题、电子支付与信用卡管理。

徐明东

男,复旦大学经济学(金融学专业)博士,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商学院访问学者(2013.8-2014.8)。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与政策、商业银行管理等,其中对货币政策与微观银行/企业行为的互动关系具有较深入的研究。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商业周期视角的银行内生风险承担行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本充足率约束下的商业银行资产组合行为及其宏观经济效应》)、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资本充足率约束下的银行信贷行为: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10多篇学术论文。论文曾获第九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奖、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CICF Best Paper Award2012)。主讲《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等本科生课程;主讲《宏观金融理论与政策》、《货币理论与政策前沿》等研究生课程。

张涛

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相关研究发表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刊物,先后承担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货币银行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

杨长江

男,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特别是汇率理论与政策问题。2002年,出版学术专著《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变动趋势研究》,提出了劳动无限供给下的“巴拉萨——萨缪尔森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因素会制约实际汇率升值,技术进步可能会带来实际汇率贬值,实际汇率也会因此呈现出先持续贬值再急剧升值的“逆调”现象,这一理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近年来,致力于从中国经济转型角度来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新特征,从生产率、人口年龄结构、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内生式经济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多个角度对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后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形成规律展开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金融研究》等权威杂志上,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人文社会基金、上海市哲社基金、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等多项研究课题。目前承担的课程有本科生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研究生课程《国际金融》、《汇率经济学》等,著有教材多部。其中,与姜波克教授合著的《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年)、国家精品教材(2008年)等奖励。




复旦大学货币银行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