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课程介绍

发布者:何光辉发布时间:2019-05-04浏览次数:27

(一)历史沿革 

1979年开始,我国著名货币银行学专家、复旦经济学院第一任院长陈观烈教授在世界经济系开创货币银行学(本科)课程的教学。随后这门课就成为经济学院的世界经济系、经济系、国际金融系、财政学系和保险系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同时,陈观烈教授还开设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货币银行学专题研究》及博士生课程《货币理论与政策专题研究》。货币银行学成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系列课程。

1992年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建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建立完善的教材体系,编著一套全面充分地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做到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的货币银行学教材,已是刻不容缓。在陈观烈教授开拓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胡庆康教授于1996年主编出版了《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获得了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评价,1997年成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1998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1年修订出版了第二版,并编著出版了配套的《习题集》。2004年开发多媒体网上远程教学。2003年胡庆康教授编著了金融学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货币银行学》。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颖,年龄结构合理的货币银行学师资队伍。

在于2002年加入胡庆康教授教学团队的何光辉教授的协助下,《货币银行学》在2005年获得复旦大学精品课程立项。胡庆康教授在2006年退休后,何光辉教授接过了接力棒。

为适应经济转型和互联网技术革命对传统《货币银行学》教材的挑战,何光辉教授结合20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积累,在责任和使命的驱使下于20169月编著出版了新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以适应教学需要。可以说,此教材在中国是体系更全、知识最新和结构更为严谨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之一。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

本课程是经济学科管理大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以全面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认识货币、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济运行中的规律,并能联系国内外实践加以分析应用。

本课程由浅入深,从有内在联系的五个方面安排了14章内容:(1)货币及其价格利率的基础知识;(2)金融机构(组织)及其经营体制;(3)金融机构(组织)活动场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创新、市场中金融资产定价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期限和风险;(4)作为经济系统血液的货币的宏观影响及其调控;(5)危机与监管。其中,与货币、利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创新、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政策相关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具体教学安排视情况进行调整。

(三)本课程特色

本课程主要有4个特点:

1、抓住货币银行这根主线,重新布局和构建一个有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体系。

2、考虑到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和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与之密切相关的大量金融发展创新的新现象,使教和学更贴近中国的实际状况和要求。

3结合大量发生在身边的生动案例以及众多发生在国外的实例和历史实践,不仅生动有趣地诠释转型时期中国货币银行特征,拓展国际化视野和历史视角,而且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货币银行学原理。

4、鼓励学生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通过讲解、阅读、交流、讨论,培养独立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复旦大学货币银行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