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基础

现场报道:第二次讨论课总结

发布者:邓安庆发布时间:2017-05-31浏览次数:222

 

第二次讨论课总结

9:55-10:401-4

第一组:

组长:石雍和

组员:曹智诚,刘啸云,李霞,李茜蔓,李林,臧朔,王济东,陆观宇

限制卓越的定义,论述自己小组的各个组员的观点。

  

第二组:

组长:陆茗

组员:吴宛凊,李静,张倩,张碧霞,韩春秋,夏煜瑶,俞雪雪,裴月

  

第三组:

组长:吉才新

组员:施心格,刘紫薇,舒兆曌,林灼银,达佤央宗,吴镭,金文硕,杨亚光

陈述简单,让大家提问。

第四组:

组长:童斯诺

组员:闫雨,周敏,史梦雨,裘家浩,李云飞,尹邦铎,孔德东,廖庆

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对比上对自我和卓越进行分析。

  

10:50-11:355-8

第五组:

组长:苏思齐

组员:金卓凡,汤欣如,王沁雨,狄思霓,张倩盈,邵一千,袁心崧,尚子森

  

第六组:

组长:刘千瑞

组员:高婷婷,陈诗妤,郎嘉晨,妥亚伟,冉升林,赵苏俊,张体云,左越琪

(形式新颖),辩论赛的形式。双方陈述观点,多是语言上的。

第七组:

组长:丁少青

组员:李越,邱巧丽,余秀雯,戴源,林浩东,吕炅蒲,诺璞卓玛,拉巴琼吉

从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比如佛教的因果关系。从环境,佛教,自我意志方面进行分析。

第八组:

组长:查梦杰

组员:翟萱,王美琳,简杏维,刘秀,汪悦帅,张港悦,张育晨,蔡宜瑾,张曼莉

定义清晰,把卓越严格定义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

自我的定义是:自我意愿还是自我行动。

个体的人和族群的人类。

  

  

  

  

讨论课内容小结:

 

第一组:

概念界定:德性

virtue来自拉丁语 virtus。而古希腊的德性概念是arête,从词源学意义来说,德性(arête)表示万事万物的某种特质、特长或功能,把这种功能实现出来达到功能的目标,就表明该物是有“德性的”。所以,这种作为功能实现其目标的“德性”,就是“优秀”或“卓越”的意思。粗略地说,相较古希腊时期所指称的广义的德性,现代的德性缩小了其范围,更多特指人的道德意义上的品质,更具有美德的意味。

问题背景:德性论伦理学的复兴。通过考察德性论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历史,我们还可以对其有这样的了解:对德性的强调和重新引入,是出于对功利主义伦理学和道义论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过于狭窄的不满。

论证分析:将德性论伦理学作为整体来考察

第一,德性论伦理学首要关注的是“德性”概念,而非“行为”。

第二,德性论伦理学的“德性”是基础性概念,德性不能被还原到某种行为的准则,也就是说,行为的理论不是德性概念的基础,这不符合我们对于以行动为中心的界定。

第三,我们知道,德性论伦理学的复兴正是对当时伦理学说过度以行为为中心的一种反动,若我们说德性论伦理学也是以行动为中心的,那么它对其他伦理学的批评和补充将如何成立?

观点总结:共识

以行为者为中心、以行动为中心的这种分割本身存在问题;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以行动者为中心而不以行动为中心这种区分是有其价值和意义的,并且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同时强调行动在德性伦理学中的重要性,现代德性伦理学中对为行动提供指导所做的努力。

 

第二组:由于对何为“中心”的界定比较抽象,小组中出现了不一样的观点,但仔细考察这些观点,会发现这些观点实质上是相似的。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不对赞同或不赞同它进行区分,只将组内成员的论证做一个总结。

 

总结:亚里士多德:如何行为的方式也决定地影响到我们的伦理品质如何。

“要按照正当的尺度(logos)行动”这个原理是普遍承认的。“由于我们在这里所探讨的哲学的这一部分,不像其他部分那样是纯粹思辨的,因为我们搞哲学,不是为了知道德性是什么,而是为了变成有德性的人(由于德性对于我们没有别的用处)。”

第三组:

论域、定义、分类:

. 德性的论域: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伦理学中的德性

. 德性的定义:德性是潜能的实现,是中庸的品质,是一种好的状态,是灵魂中一种理性的状态。

. 德性的分类: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理智德性可以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 活动的分类:实践、制作、理论沉思是人的活动的三种形式。

  

  

:

从实例入手分析,一位德高望重且医术高明的医生,一直以来都为病人兢兢业业地付出。但是有一次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案例。他用了一种药,他以为这样做能够治好病,但反而导致了病人的病情加速恶化。在这个例子中,救治的初衷,是行动的意愿;病人没有得到救治,是行动的结果;救治的过程,应该是日常语言所指的行动本身。伦理学就是围绕着从实现德性的行动、道德行为的动机、行为结果的好坏三个角度切入,对伦理的“应该”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德性论伦理学以行动为中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行动是连接天赋潜能和实现了的德性的关键;行动是德性培养的主要手段习惯传统和教育发挥其作用的载体;行动是绝大多数人日常行为和伦理抉择的直接关注的对象;在现代德性伦理学中行动是支撑伦理之善的基础,是接近幸福的过程中发挥德性作用的不可替代的途径。这些构成了笔者认为的行动作为德性论伦理学中心的理由。

 

第五组:

一個核心問題:“德性論倫理學不以行動為中心嗎?”這個問題裏面“中心”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我們必須說清楚的是,我們此時“中心”的語義指向的是“絕對的、最高優先順序的,派生、指導、統籌一切的”這樣的強論斷,如同太一对应世界一样;还是仅仅为“占重要地位,起重要作用”這樣的弱論斷。這對於最後結論的達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認為“是中心”的一方通過得出倫理德性由相應的行動養成的結論,易推得行動在德性論倫理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占了主要地位。認為“不是中心”的一方也得出倫理德性由相應的行動養成的結論,但是由於立足於強論斷的基礎,進一步指出行動不是原因。而是工具,從而認為行動不是最高的統率一切的核心。

 

第六组:

1、中心问题:幸福

中心概念:德性

在德性两个层次潜能的实现上,行动处于中心地位

2、关于德性可以有两个层次,即潜能-实现的区分。第一个层次,是未获得德性时,人就有获得德性的潜能。第二,获得德性后,人就有将德性发挥出来的潜能。而活动指的是后一个潜能的实现。将德性发挥出来,就要通过行动。

3、完整的德性是伦理德性和实践智慧的结合。实践智慧帮助人发现中道所在,但实践智慧不是通过呈现一系列固定的规则做到这一点的。拥有实践智慧的人能够对具体的情景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判断,这是不能教会,而是只能在行动中培养出来的。

4、德性伦理学所侧重评估的不是单个的行动,而是长时间的、相对固定的作为第二本性的德性。

1、在灵魂如何获得德性这一点上,柏拉图不是强调要去模仿理念之中的秩序与和谐吗?

这样一个行动处于可感世界,而不是理念的世界。可感世界中的事物与理念的世界中的事物之间唯一可能的关系是分有关系。你不可能通过行动来模仿某个理念。能够把握理念的只有灵魂中的理性而已。

2、在斯多葛学派那里,德性被定义为用理性指导冲动的技艺,德性的核心在于对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中立的等等的知识。

3、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强调为仁由己、勉强为学的实践工夫,注重知行合一的方法

 

第七组:

三种观点:

德性论伦理学以行动为中心

德性论伦理学以行为者为中心

德性论伦理学本身并不以行动为中心,而是更多的关心道德行为者本身,但德性论对现实行动结果的无视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1.德性论伦理学以行动为中心

   1.1.伦理学是以行动为中心的

    1.2.德性论伦理学是以行动为中心的

    1.3.从赫斯特豪斯对德性论伦理学特征作出的规定来论证

2.德性论伦理学以行动者为中心

    2.1.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伦理学

    2.2.从赫斯特豪斯对德性论伦理学特征作出的规定来论证

2.3.德性论伦理学区分于道义论伦理学

3.德性论伦理学本身并不以行动为中心,而是更多的关心道德行为者本身,但德性论对现实行动结果的无视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第八组:

该组总结了三种相关观点,德性论伦理学以行动为中心;德性论伦理学不以行动为中心;无需谈论中心。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是以 “反叛 ” 开始的 , 以安斯認為“是中心”的一方通過得出倫理德性由相應的行動養成的結論,易推得行動在德性論倫理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占了主要地位。

認為“不是中心”的一方也得出倫理德性由相應的行動養成的結論,但是由於立足於強論斷的基礎,進一步指出行動不是原因。而是工具,從而認為行動不是最高的統率一切的核心。

库姆为首的一批当代伦理学家反叛自现代早期以来的以评判行动为主导的研究进路, 主张恢复在古代盛行的以德性为核心的探究方式 。著名女哲学家赫斯特豪斯曾有关于德性论伦理学的经典论断,第一条就是德性论伦理学更多地是以行为者为中心,而不是以行为为中心。虽然这在西方受到普遍的赞同,但我们还是应该重新进行一番考察:一、从德性论伦理学的定义入手;二、从对德性和德性行为的分析入手;三、从与规范伦理学的差异入手;四、从时代背景入手;五、其他中心。结论:是行为决定行为者,还是行为者决定行为?两者相辅相成,也许并无划分谁是中心的必要,成为一个“道德的”存在。

 

  

打分情况:

第一组:89

概念界定清晰,能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角度多样;

第二组:80

论证不充分,思路狭窄;

第三组:83

以组内辩论的方式展现观点的交锋,

形式较为新颖,思路清晰

第四组:85

条理不清楚,材料罗列;内容比较充实

第五组:87

论证思路较为合乎逻辑,以主谓宾为类比,清晰,流畅

第六组:90

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讲解较为清楚;考虑了现代德性论伦理学的发源及内容;

第七组:83

内容比较充实;但是,基本概念界定不清;

第八组:85

PPT 呈现内容少,讲解较为详尽,应该更加注重逻辑性。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