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考古八十年

发布者:张磊发布时间:2017-03-20浏览次数:39

80年前的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年仅25岁的职员施昕更,在他的家乡杭县(今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史前遗址,并做发掘,还于后来出版了名为《良渚》的考古报告。

施昕更不会想到,在他最早考古的这处距今约5000年前的遗址上,考古人员从此开始了至今长达80年的发现、研究、保护、传承的考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发生了很多对专业、学术、文化、社会等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标志性事件: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这属于当时中国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

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又先后发现了高等级的墓地、祭坛、大型宫殿基址。后来证明,这些大型建筑设施和出土贵重文物的使用者和拥有者,很可能是国王或贵族。

1990年代中期,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约近35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2000年后,浙江省和杭州市先后批准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和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以加强良渚遗址的保护力度。目前,已投入了大约20亿人民币,解决大批工厂和居民的搬迁安置问题,力求还原当年良渚遗址的史前环境和人文景观。

2007年起,在良渚遗址发现了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之后还在古城之外,发现了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外城郭迹象。到最近的2015年,又在古城外围发现了大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最早的良渚考古报告良渚古城遗址鸟瞰

据我所知,1936年以来的良渚八十年考古史,大概可以说是继1928年河南安阳商代殷墟遗址发掘以来,中国可数的连续考古时间最长、取得考古成果最大、改写中华历史记载最多、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典型考古遗址之一,被第一批批准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作为当时中国、东亚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和遗址群,作为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和文明阶段的实证标志,良渚的一系列考古成果,先后被多次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乃至世界考古大发现,并写进了全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众所周知,我们曾长期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史学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只有大约4000年的文明史和国家历史。而上个世纪以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说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们的普众表达乃至国家表述中。这样的说法在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纸本文献以及传统史学研究成果中,基本上很难爬梳出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来,那么,这只是一个假说?抑或只是一个概念?有什么真凭实据?很多人对此不免将信将疑,产生误解,甚至摇头否定。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基本肯定地说,以80年良渚考古为代表,中国考古学以它惯常的实物证据的发现和研究,已经将中华早期文明一幕幕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换句话说,在这些已经成为支撑中华文明肇始于五千年前的最重要的考古证据中,良渚遗址作为当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考古认知最清楚的国家性的、都城性的史前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中国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的当之无愧的直接见证。

良渚考古八十年来取得的如此重要的考古成果,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还是全人类的。所以,良渚考古成果也已经进入到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窗口期。通过申遗,既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文明悠久历史的本来面貌,也可以更好地使中华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

                                                                             ——原载《科学画报》2016年第11期“公众考古”专栏


复旦大学考古学导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