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香访谈

发布者:张磊发布时间:2017-03-07浏览次数:22

1962年的513日”——当记者问起时,郑振香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初到安阳工作站的日子。这一天,她从考古所洛阳工作站转调至安阳,加入到殷墟发掘的队伍中。作为北大第一批考古专业研究生之一的郑振香,在这里踏上了学术生涯新的里程,并结识了自己的未来丈夫——三年前来到安阳的陈至达。那时的殷墟,迎来和送走了一批批年轻的考古工作者,陈郑二人最终留了下来,为殷墟考古这个恢宏的学术工程汗流箕畚。这一呆便是40年。

当殷墟申遗成功,国人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洹河之滨、这片并不算广阔却带给中国考古学几多次机遇的土地上时,我们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许多熟悉的名字:王懿荣、罗振玉、刘鄂、王国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石璋如、郭宝钧……这中间当然也会有郑振香和陈至达。70年代中,郑振香、陈至达主持发掘妇好大墓,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象牙器等近两千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数十件,更不乏三联甗、偶方彝、鸮尊等“国之重宝”,这是中国殷商考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普通人的眼界里,妇好墓或许是殷墟百年最亮丽的发现。我们和郑振香的谈话也离不开这个话题。

谈到殷墟申遗和自己的工作,郑振香认为作为商文明的故乡和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即使没有妇好墓的发现,殷墟已足以跻身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历年的考古发掘,一点一点揭示出三千年前的一个高度繁荣的古代社会及其超凡的物质生产能力,如神话般灿烂,理应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而不同寻常的是,殷墟从一个偶尔出现几枚甲骨片的普通的土丘,到今天.布局开朗、规模宏大的古都遗址,考古人的辛勤付出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依照发掘材料对古建筑的复原,再现了当年的情景,突破了长期以来地下建筑难于保护和利用的困境。因此安阳申遗的成功,为我国大遗址保护提供了一种示范。

那么妇好墓对于殷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郑振香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更多的集中在它的学术层面。她认为,在殷墟王陵区,目前所发现的一级大墓都已遭盗掘破坏殆尽,只剩下空空的墓圹,研究者从中汲取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妇好墓是唯一一座完整保存至今的最高级别墓葬。其中出土上百件带有“妇好”、“好”字铭文的器物,确定无疑地告诉了墓主身份。它的时代明确,铭文清楚,是唯一可与甲骨文及商史文献相印证的人物墓葬,为商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料。郑振香回忆起郭沫若同志观看妇好墓出土器物的情景,当时郭老叹息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要因此改写了。

而对于中国考古学的价值,郑振香认为,妇好墓提供了一组商代武丁时期(殷墟一期至殷墟二期早段)的标型器物,使我们得到了整个商代晚期的器物类型变化的线索。由于武丁在位时间较长,长达50多年,在妇好墓的随葬品中,也反映了器物早晚的变化,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郑振香认为,妇好墓所出遗物,显示出商文化的多元性。其中出土的玉雕,与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有相似之处;妇好墓中许多青铜器器表图案可以从良渚文化中的各式玉琮上找到影响的印记,许多兽面纹都颇为相近。而妇好墓出土的龙首刀、硬陶罐也反应受北方草原文化染化的痕迹。墓中来自新疆的玉材、来自广东和福建的各类贝类,都表明当时商王朝活动范围的广阔。

谈及近况,郑振香告诉记者,她已经不再从事田野工作,加上陈至达先生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很少离开左右。目前,她正在整理以往工作中的材料,准备不久成书。考古学就是这样有趣的一件事情,考古工作者其实是将手铲下的泥土转化成纸笔间的一行行文字流传于世,而在变化的背后,人生也得到了升华。

(转载自:中国考古网)


复旦大学考古学导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