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的今天,要求工程科技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综合性大学新工科建设将为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除依靠综合性大学在基础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的跨学科优势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和流程,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开发能力,为将来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从事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企业管理奠定基础。

   “设计与制造”课程,就是根据综合性大学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在产品设计、选材、加工、制造方面进行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使其在熟悉和掌握一定的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质量控制意识、经济效益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其具有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目标,培养高水平合格人才。

   “设计与制造”课程已有七年多的发展历史。 20095月,为了完成我校新设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本科生培养的目标,由教务处和航空航天系(原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共同投入40万元(教务处20万,力学系自筹20万),在原有加工车间的基础上建立了“金工实习实验室”。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为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开设“金工实习”课程。201111月由学校投入42万元,对实验室进行了扩建并添加了一些新设备。实验室更名为“设计与制造实验室”。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为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金工实习”课程。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为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开设“金工实习”课程。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在已有的教学和实习经验的基础上,从2013年春季开始,在我校首次为本科生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计与制造”,物理系将其纳入专业先修课。从2014年暑期开始,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卓越人才培养班学生进行设计与制造操作训练。

   从 2010年开始,在七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学生487名,其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106名,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144名,核科学与技术专业141名,物理系58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卓越人才班34名,其他专业4名。不同专业的学生经过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学习,不但对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而且提高了独立创新设计的兴趣 ,增强了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热情。并在其后续的科研工作和创新设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复旦大学设计与制造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