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教学方法


本课程除采用传统的教师集中讲授的教学方式外,还运用了多种不同方法进行课程教学。

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1)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课程要求同学利用专业所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与运用,并筹划一年一度的“心理疾病预防知识宣讲活动”,积极宣传科学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专业所学服务同学,服务社会,传播科学心理学知识和理念,提高大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修正观念,打消偏见,倡导身心健康理念。

教师积极争取教务处的本科生教学资助和支持,并与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学校,复旦大学、社政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社团合作,共同拓展实践领域。同时积极响应杨浦区教育局“大中小衔接”的规划和理念,发挥同辈教育作用的巨大潜能,让心理疾病的预防知识宣讲活动走进中学生的课堂。选课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内化、表达的过程实现自我教育与提高,起到预防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

2)科学家+实践家模式的人才培养。临床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遵循了美国的科学家+实践家的模型,学生需要付出双倍的辛苦扎实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又要积极参与实践,尝试着解释、解决社会问题和个体困扰。因此,必须将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社会对心理临床人才的需要。变态心理学课鼓励同学在理解了主要心理障碍的基本内容和当前最为推荐的应对策略之后,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积极查阅文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各类别心理障碍的心理机制和应对方法不断探索,展开科学研究,以每年的“宣讲活动”为契机,征集心理学被试,开展问卷调查或个案研究,以实现在学习中进步在研究中成长。

3)课上讨论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注重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以大学生身边的案例,当下发生的社会问题等为核心,进行心理评估、症状分析、干预方案的制定。学生通过课下补充学习,并参考指导教师对个案的分析角度与应对策略分析,比较自己分析与教师等资深临床家的分析在方法、角度、深度上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资源共享,并正在筹划通过MOOC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教师及时将课程相关资源( PPT、课外阅读文献等)上传elearning,供同学们下载学习,充分利用elearning完成资源分享、作业提交反馈工作。

主讲教师正在筹划网络工作室,用更丰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将为专业实践活动引入更丰富的资源,让心理学的应用更深入校园生活、社会生活。


3.教学改革: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 一直摸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1)在教学内容上,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它又与临床实践不可分割,是为实践而服务的应用学科。学生擅长学习书本知识,能够完成课题讨论、命题报告并不足够,还必须不断磨练应用技术、提高表达能力和实践技巧,能灵活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客观实践中。

2) 在教学手段上,先后充分利用了虚拟校园、 elearning等网络课堂平台, 在平台上分享教学资源(包括课件PPT、重要参考文献等)、布置与反馈作业等。 同时,充分利用心理学系20余个科研、教学与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教师自身与杨浦区教育系统的科研合作关系,将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实践的综合素质。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讨论、讲座、会议,努力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共同发表科研论文,鼓励各种形式的学术参与。同时,与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学校,复旦大学、社政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社团合作,共同拓展实践领域,提高应用的综合能力。

4)助人、自助,构建多赢模式,多数学习本课程的同学自身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诸如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行为问题,学习该课程也是同学们加深自我了解,促进自我疗育,接纳问题,超越自我的一次挑战。该教育课程积极响应杨浦区教育局“大中小衔接”的规划和理念,发挥同辈教育作用的巨大潜能,让心理疾病的预防知识宣讲活动走进中学生的课堂。选课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内化、表达的过程实现自我教育与提高,起到预防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



复旦大学变态心理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