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公共艺术品的在地性?

发布者:汤筠冰发布时间:2018-03-28浏览次数:2207


我是您所教授的《城市公共艺术》这门课的学生--杜奕宏


从概念上说:公共艺术是以公众为对象,以公共为依归的艺术创作,特别强调大众的参与和需求,并尝试体现一种人文和在地的关怀。

疑问:

1.这里的大众参与是广义上的大众参与?体现了城市公共艺术中互动性和公共性?我想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假设:1.假如一个人欣赏一个艺术品,实际上就是实现了一种参与的话那么大众群体同时欣赏一个艺术品也叫做大众参与?如果这个假设前提是正确的,那么放在博物馆的东西也体现了大众参与?2.这里的大众参与体现在公共艺术品和纯艺术品中的区别就是公共艺术更加适合公共场所的需要,公开开放,而不是在展览馆中展览?但是在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展览馆也是属于一个公共场所,也是公开开放的,那么从展览方式来说,两者的区别可否看成是纯艺术品可以放在展览馆中展览而公共艺术作品“不能随处迁移”?

2.就在地性的疑问

您在课堂上有较为通俗的解释说,在地性就是看是否是专门为这个地方所创作的;而在有关于公共艺术和纯艺术的对比中,两者在内容上的区别有一个就是--公共艺术能体现一种地域文化。

我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就像莫言所说的那样“越是地区的东西,越是世界的东西”,当地域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文化的时候,如何更好的理解公共艺术品的这种在地性呢?

我想了几个例子,可能不一定正确,就只是表明一下我的想法。

比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美国的自由女神无疑是适合公共场所的需要,公开开放的;是以公众为对象,公共为依归的;是体现了公众的参与和需求的;是不能随处迁移,是属于特定地域的群众的;它的内容也是公平的,平等的,体现了一种公众意识的。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自由”这一精神,在原来的时候可能能够很好的体现美国的一种地域文化,但是在今天,自由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追求,它从一种地域文化变成了全球意识时,这时它是如何体现了它的在地性呢?它还是一种公共艺术吗?同理,还有联合国门前的那个打结的手枪,它是公共艺术吗?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艺术品是为了某个地方而创作的,但是其中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而是全球文化时,如何判断这个艺术品到底是不是公共艺术?


接下来是一些我对您课上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如有错误,还望不吝指正。

1从对公共艺术品的概念的界定来看:大黄鸭也并不属于公共艺术,最明显的就是它不具有在地性:1.它并非是为了某个地方而特别创作,它体现的是一种无国界的快乐和幸福 2.大黄鸭是可以随处迁移的,这和公共艺术不能随处迁移的特点也不符。故,其并非是公共艺术;同理您后来举的那个过程艺术的例子也不是公共艺术。



杜奕宏15300270100





杜奕宏同学,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而且是认真思考了这么多的问题。

观点非常好。就像我第一节课程里说的一样,如今的公共艺术就像现在的“艺术”所处的境遇,已经边界模糊。我们只能用特性来界定他。

从创作者角度看,博物馆里的展览的展品,画家在创作时是纯个人动机的,是个人情绪、观念、思想的表达。并非为他人创作。而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就考虑到作品放在何处空间,是否适合这些受众;

从审美角度来看,架上艺术品等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公共艺术是更多从接受美学角度考量;

从传播角度来看,架上艺术品的传播过程属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公共艺术传播属于大众传播……

你还问了一个更好的问题,大黄鸭,内尔的微型纪念碑是否属于公共艺术?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状态下,液化社会的挤压下,城市经济和文化很多方面走向了雷同,上海纽约东京上映着同样的电影,一模一样的苹果店……大黄鸭属于消费文化,微型纪念碑是绿色环保文化,这种都是属于全球共同的,艺术家内尔在创作时就是要求放在世界几个主要城市的公共广场展出,霍夫曼更是全球考察后选点展出,因为全球变化,环保理念是应该全世界来关注的。所以公共艺术也好,艺术也好,文化也好,都是有共通性的。

至于自由女神像,很多地方都有大型复制品。这就像中国只有一个九华山,但很多省市都有小九华山一样,往往被命名小九华山的地方也有一组道场,这不正说明人们对这种文化的崇拜和欣赏么?所以要用文字或视觉的形式来“沾亲带故”。

如有疑问欢迎再来邮件或当面交流。再次谢谢你课堂的关注和你的充满睿智的邮件!


祝新学期进步!


汤筠冰






复旦大学城市公共艺术版权所有